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Tuesday, March 28, 2006

寂寞怎靠岸?擁抱558萬 就有幸福感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抗寂寞 踏青、購物、串門子

遠見的調查指出,當受訪者被問到「感到寂寞時,會去哪些地方讓自己比較不寂寞孤單」時,排名前三名的地點依序是: 公園或風景區(接近大自然)、超商或百貨賣場或夜市(購物)、 親友鄰居家。

虛擬網路 安撫不了寂寞靈魂

這項調查也針對生活中的幸福感進行了解。結果發現,很多人雖常玩線上遊戲與網路交友,但網路世界所帶來的幸福感只有5.88分,遠不如參加宗教活動7.95分、社團活動7.86分和養寵物7.31分幸福感。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林以正分析指出,這是因為人還是很渴望面對面的人際關係,宗教與社團活動提供了現代人一個良好的社交環境,是網路社群很難取代的社交功能。

台灣三大都會區的「寂寞人口」可能多達107萬。遠見雜誌今天發表的寂寞指數大調查發現,「一個人」的生活型態日增,最多人克服寂寞的地點是大自然;而養寵物、泡夜店、玩公仔,都是寂寞族群的首選,寂寞產業正快速在台灣興起。

正因寂寞人口為解決孤單而尋尋覓覓,台灣崛起了一個新興的產業族群,有人稱之為幸福產業或寂寞產業。遠見的調查分析指出,例如頂客族把寵物當小孩,養出一年200億元貓狗市場;苦悶族把動漫公仔當寄託,造就一年6億元公仔商機;還有350萬網路族夜夜上線,連成12億元交友網。都會區的夜店更是近年的新興產業,台北市的夜店一年有30 億元的消費量。建商也預估,隨著「一人戶」的比率漸增,未來單身小套房的市場規模將高達600億元。

寂寞雖有商機,但調查也發現,不光是靠消費才能帶來幸福感,必須要「有錢才有幸福」。當被問到「手頭上要有多少錢,才會有幸福的感覺」時,調查答案平均下來,台灣人平均認為手頭上要擁有558萬元,才會有幸福的感覺。

另值得注意的是,40至44歲的族群也較其他青壯年齡層還要寂寞,寂寞比率12.5%。心理學者吳靜吉分析認為,此一族群的中年人正值家庭經濟的重要支柱,卻相當寂寞的族群,主要來自經濟壓力大,並且開始思索人生活得有沒有意義,造成中年人的寂寞。

【2006/03/28 聯合晚報】

遠見調查:都會男女 107萬人喊寂寞…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你寂寞嗎?現代人到底多寂寞?遠見雜誌今天發表2006年寂寞指數大調查,發現北中南三大都會區有12.3%的民眾,常自覺空虛寂寞,等於在三大都會區就有107萬的寂寞男女;而且南部人比北部人寂寞,男人比女人寂寞,年輕和年老者最寂寞。

遠見雜誌3月初在台北縣市、台中縣市、高雄縣市,以電話問卷訪問了1083 位民眾,結果顯示,41%的民眾認為沒有與家人同住,屬於「一人戶」,會讓人感覺到孤單、寂寞。當問到「是否常有空虛寂寞感」時,12.3%的受訪者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寂寞感由北往南遞增。14.9%的高雄縣市民眾感覺寂寞,比台北11%、台中12.7%要高。

遠見分析認為,主要是因高雄的「一人戶」比率特別高,再加上南部比較缺乏紓解寂寞感的地方,例如24小時營業的台北敦南誠品書店、大賣場與夜店,較無法提供寂寞族群深夜活動場所。

調查發現,台灣的男性遠比女性更容易感覺到寂寞,14.8%的男性時常感受到寂寞,而女性只有9.8%,主要是因台灣男性自幼就被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必須勇敢面對任何的挑戰,造成男性過度自我壓抑情緒。相反地,女性大多都有親密友人,可隨時傾訴情緒。

從年齡來看,寂寞族群呈現最年輕(20至24歲)與最老(70歲以上)的兩極化現象;前者有18.1%,後者更高達20.3%常感孤單寂寞。

【2006/03/28 聯合晚報】

Friday, March 24, 2006

愛發牢騷易變保守派

【林曉瑩╱綜合外電報導】孩提時的個性會透露長大後的政治立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人員在長達20年的追蹤後發現,沒事喜歡發牢騷、充滿不安全感的兒童,長大後很可能成為保守派,而樂觀自信的兒童往往會在懂事後認同自由派。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星報》報導,柏克萊大學教授布洛克(Jack Block)與妻子珍妮(Jeanne Block)進行的性格調查,自1960年代起追蹤100多名當地托兒所兒童,由任教的教師與助理負責分類,但觀察的項目並不包括政治傾向,因為3至4歲的兒童不懂什麼是政治傾向。
數十年後,布洛克才開始調查兒童長大後的政治態度,發現愛抱怨者容易變成保守派,行事一絲不茍,不喜歡有灰色地帶。
自信者易成自由派
自信滿滿者則變成瀟灑的自由派,不喜墨守成規,而且興趣廣泛。

92%女性嫌身材差 大陸女較自信 不到1成不滿意


【徐淑媛╱台北報導】「妳覺得自己美麗嗎?」根據《美麗佳人》雜誌調查發現,台灣女性有八成五不滿意自己的容貌,有九成二不滿意身材。反觀對岸大陸女性似乎對於自己的外在滿意度較高,也較有自信;專家認為,台灣社會壓力過大,讓人以為是自己不夠完美造成生活不順遂。

兩岸比美
根據《美麗佳人》雜誌日前針對兩岸進行「美麗定義」調查,台灣為網路問卷,大陸地區則是面談及電訪,共有一萬三千六百四十五份有效樣本。《美麗佳人》總編輯張綾玲表示,台灣女性普遍對自己外在不滿意,有九成二對身材不滿意,有三成五女性想要抽脂改變身材。至於女性最愛哪種女星身材時,三成的台灣女性選擇影星劉嘉玲。
調查並發現,有四成八台灣女性認為美麗的外貌能為人際關係帶來助益,二成九認為是愛情,另有一成九認為將為工作帶來助益,僅有百分二點八的女性不認為外表有助益。

15%大陸女計劃整型
張綾玲表示,反觀大陸女性對自己的自信似乎較高,有二成受訪女性非常滿意自己的身材,不滿意僅不到一成。調查發現,大陸女性顯然較勇於改變,有一成五的女性正計劃進行整型,二成九的女性認為整型可以讓自己更完美。
才剛結婚的李怡靜笑說,對自己當然不滿意,且說自己身上贅肉過多,最好能進行抽脂。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張小姐外貌出眾,但一聽到詢問外表如何,立刻列出好幾項缺點,包括臉太圓、腳太短等,她說會想要整型,但一直不敢試,覺得有危險,她會想先嘗試醫學美容,像是換膚或雷射。

社會壓力致愛情緊張
對這份報告,開業整型醫師林靜芸表示,台灣近年來社會壓力讓親情與愛情關係緊張,這些環節都會影響成年人對自己外在的看法,像在她的診所中,有些女性因為房事頻率遞減,就想要以隆乳挽救婚姻,但房事遞減最大原因可能是先生工作壓力造成陽痿,這在科學園區中最為明顯。

Tuesday, March 21, 2006

劉黎兒看日本不婚 要犧牲?犯不著結婚!

未婚男女愈來愈多,沒結婚已經不會被當成異類,不會覺得見不得人了。在許多男人或是已婚女人眼中,未婚女人的狀態感都十分良好:會投資自己而去上上課、為求青春永駐而認真保養,時常犒賞自己享受美食……

【作者/劉黎兒】

以前日本人說聖誕節、25歲是結婚大關,沒多久改成「除夕蕎麥麵」,也就是結婚的壓力關口改為30歲,這兩年趕搭最後一班車已經是變成「40大關」了。

日本未婚率不斷提高,2000年國情調查顯示,25到29歲的東京未婚女性已達63.6%,東京未婚男性高達78.9%。當然,近六年日本未婚男女的數字更是快速攀高,30歲以上未婚男女早就過半,東京、大坂等都會區更超過六成。

未婚男女愈來愈多,沒結婚已經不會被當成異類,不會覺得見不得人了。在許多男人或是已婚女人眼中,未婚女人的狀態感都十分良好:會投資自己而去上上課、為求青春永駐而認真保養,時常犒賞自己享受美食……其實未婚女人保持狀態良好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未婚女人還是需要不斷琢磨自己,持續進化呢!單身女人的目標是事業、愛情、流行三者都能享受!

只是沒有好對象

但雖說如此,未婚的社會壓力還是存在的,父母會催促,自己也還對結婚有所憧憬,日本這兩年因為有「負犬(敗犬)」話題熱,自嘲為「負犬」的30歲以上未婚、無子的女人頓成媒體焦點,甚至成為電視劇情的女主角。

負犬女人被問到結婚問題時,異口同聲地回答:「我並非不想結婚,只要有好對象就會想結婚!」這是她們很真實的感覺,各種調查也顯示,真正不想結婚的女人只有5%而已。

但其實女人對於「好對象」概念模糊曖昧,主要還是不想破壞既有的生活,不想去遷就男人,「有好對象就結婚」的反面是「沒好對象的話,不結婚也行」。不結婚的基本理由是不想喪失、被剝奪既有的生活與機會,調查顯示最大理由是「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其次依序為「家事、育兒的負擔、束縛非常大」、「單身比較自由」、「世間對於未婚的執著程度大為降低」、「找不到對象」等,「找不到對象」的理由敬陪末座,也就是其實女人有前面幾個理由的心理障礙,根本不會積極想找對象。

日本以前相親比例非常高,如果未婚,鄰居、親戚便會不斷上門介紹,公司的上司也會善意安排相親,但是現在這樣的狀況完全改變了。日本最近開始有婚友社舉辦「(父母)代表相親會」,也就是未婚男女的父母拿著子女的照片去出席,幫子女物色對象,像最近「Office Ann」在東京舉行的一次相親會,便有一百六十組父母參加,他們子女的平均年齡是男36歲,女33歲。

不想為婚姻犧牲

此外,不僅女人不想為了結婚改變自己、改變現狀,男人也同樣,誰都不想為了結婚而「犧牲」什麼。近九成的男人都很擔心結不成婚怎麼辦,「無法成婚恐懼症候群」在29歲以上的男人之間蔓延著,擔心終身打光棍,男人的問題,就如同理想與現實的鴻溝實在太寬廣,跨也跨不過呢!許多女人聽到未婚男人的理想對象,都覺得他們是想娶個會幫著賺錢、又可以做愛的老媽子而已,難怪要擔心一輩子結不了婚呢!

其實,大部分日本男人都還想像古典的「好家庭」的理想,婚後妻子圍著圍裙做色香味俱全的晚餐等著自己,吃飯時不必面對電視搞笑節目發愣地吃。妻子還要年輕貌美,夜裡在床上還要能讓自己滿意。男人賺的錢不多,因此期待妻子最好是不奢侈、不能買名牌、最好有自己收入。男人只想擷取有妻子的好處,卻一點也沒想要付出,當然沒有人想跟他們結婚。許多男人已經意識到自己大概結不成婚,家裡只好讓佣人來清理,打聽一下,才發現原來做家事的佣人工資一小時要3000日圓,只好死心。

女人覺得自己要找對象結婚,或許其中有算計的心理,但是比起來男人才是真正的算計呢!想到這裡,如果不是愛得死去活來,自己生命獻給對方都可以的男人,許多女人都會覺得「犯不著結婚!」

主不主動有關係

當然也有許多女人很想結婚,只是邂逅男人的機會很少。調查顯示,日本20、30歲的女人邂逅男人的機會,也有半數以上是在職場或是與工作有關(55%);其他排名第二的居然是網路(17%);第三才是學生時代相關的介紹、聚會等(16%);另有7%左右是在旅行認識的。所以不僅男人,女人也是在工作上好好打拚,自然會有好郎君出現。

此外還有女人要不要採取主動的問題,也非常困擾女人,雖然媒體常說日本女人很奔放、大膽,好像隨時都會發生一夜情,不過實際上邂逅之後,如果都很尊重對方、有意認真交往的話,反而都不會馬上上床,平均都是要等四個月左右才會發生關係呢!

男女一旦邂逅,到真正開始約會大概都要費上一個月,最主要的原因是只有8%的女人會主動去邀約男人,其他92%的人都還是守株待兔,等男人來約自己。如果連邂逅的第一步都跨不出去,就會跟男人、結婚愈離愈遠了,突然哪天發現,自己沒有男人影子的生活已經有五年甚至十年了,即使事業再成功,還是有點孤獨得恐怖呢。

【本文摘自30雜誌3月號】

王文華看不婚 婚姻替代品變多了

觀察身旁的朋友,我發現35歲之後若不把找對象視為一件重要的事,而抱持隨遇安的態度時,那麼他們真的有可能成為不婚族了。35歲後工作忙碌,拓展新的社交圈、接觸新朋友的機會變少,也更難遇到適合結婚的對象。

【作者/王文華 採訪/王念綺】

看到近年來不婚現象的成長,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適婚者找到很好的婚姻替代品──工作。當單身者在工作上發揮空間變大,並在其中得到經濟與精神上的滿足感,特別是一些工作時間不固定、工時過長的單身者,自一早進公司,就很難想到風花雪月的感情與婚姻。我自己過去就是個實際的例子,我由工作中得到許多快樂,自然就沒時間追著女孩的裙角跑。

第二即是在工作之外,現代人寵愛自己、獲得樂趣的方式變多了,像是健身、瑜伽、SPA等。過去由伴侶得到的寵愛感,現今有經濟能力後,更可由這些服務產業中獲得。

女性需求較男性多

現在適婚女性的不婚率是適婚男性的兩倍,我認為是因為女性在感情上的成熟度,與對婚姻的要求是男性的兩倍。女性想要找尋與自己價值觀相同的另一半,她們期望彼此能在心靈上深刻交流。男性對於尋找另一半的要求通常是外表不錯、個性隨和,彼此可以相處愉快即可,他們對宗教、信仰與人生觀的問題則較少在意,男性在面對愛情時,情緒與思考沒有女性多。女性或許會反思、冥想、體驗、或感嘆找不到好男人;但男性卻會不斷往前行動、衝刺、蒐尋適合的對象。

在步入婚姻後,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通常女性對既有生活所需做的改變與犧牲相較於男性更大,也因此許多女性若未遇到「適合」的另一半,寧願保持單身。

熟齡比年輕時消極

觀察身旁的朋友,我發現35歲之後若不把找對象視為一件重要的事,而抱持隨遇安的態度時,那麼他們真的有可能成為不婚族了。35歲後工作忙碌,拓展新的社交圈、接觸新朋友的機會變少,也更難遇到適合結婚的對象。

再來,人到了某個年紀後,對於戀愛不如年輕時那麼地熱情與衝鋒陷陣,男性不太會主動且努力地追求別人,女性對於有好感的男性,也較不會主動暗示,這好像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動者恒動、靜者恒靜。過了35歲後,若仍想步入婚姻,一定要積極追尋。

【本文摘自30雜誌3月號】

30世代單身黃金女郎 寧可不婚,也不昏

對於30世代,許多被問及何時結婚的人,第一個反應是:「結婚幹嘛?」但過了30歲,年齡開始加諸壓力,選邊站的關鍵時刻到了,不過看樣子,愈來愈多人決定選擇不婚的一邊。不婚,已經是台灣社會的趨勢了。

【作者/江欣怡】

40年代,名作家錢鍾書在《圍城》一書中妙喻婚姻:「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六十年後,許多進城的人選擇逃了出去,而在城外的人卻遲遲不願意進城。圍城,不再是心中欲一探究竟的神秘之地。

不婚將成主流?

對於30世代,許多被問及何時結婚的人,第一個反應是:「結婚幹嘛?」但過了30歲,年齡開始加諸壓力,選邊站的關鍵時刻到了,不過看樣子,愈來愈多人決定選擇不婚的一邊。不婚,已經是台灣社會的趨勢了。

未婚者1/4抱獨身主義

從數字來看,行政院衛生署2004年一項調查發現,20~39歲受訪民眾中,有44.5%的民眾未婚,其中不想結婚者占了16%,男女比例分別是10.7%及24.9%,也就是說,適齡的未婚女性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抱持獨身主義。

大家不想結婚也反映在台灣近五年來的實際結婚對數上。2000年還有十八萬三千對的對數,到了2004年,卻只剩下十二萬九千對結婚對數。不光是結婚的人變少了,連結婚時間都不斷往後延,2001年男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2.9歲、27.4歲,而到了2004年度更增加為33.0歲、28.0歲。

結婚人數不斷減少、結婚時間不斷往後移,結婚已經不再是必辦的終身大事,但大家為何不想結婚?根據衛生署2004年在「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的調查發現,不想結婚的理由中,男生以「經濟條件不佳」為不婚主因,其次才是「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沒有合適對象」或「怕麻煩」;至於女生不婚的理由首位是「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其次才依序為「經濟條件不佳」、「怕麻煩」、「沒有合適對象」。

社會趨勢使然

社會上適婚男女對自己的不婚立場似乎頗為堅定,但分析此一現象的專家學者卻有不同想法。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表示:「社會上真正不婚的人還是少數,男生 40歲,女生35歲還沒結婚都算正常,反倒是26、27歲結婚的人會被認為是早婚。」而兩性專家林萃芬也表示:「這是由於教育時間拉長導致出社會延後,一延宕就必須面臨我要不要結婚的困境。」

婚姻大事是怎麼了?過去,結婚被視為是每個人必經的路途,結婚才能讓人完整,但進入核心價值瓦解的後現代社會後,結不結婚已經沒有對錯的問題,「現在的不婚之所以是一個議題,那是因為之前不婚的情況很少。」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教授羅燦瑛說。

台灣社會出現的「主動的不婚」,其實跟社會傳統功能逐步衰退息息相關。「如果要問大家為什麼不結婚,不如問為什麼要結婚。」孫中興一語道破目前社會的婚姻困境。

兩性意識有差距

過去,結婚是性合法化的管道,並懷有共同教養下一代的功能,但現在兩性交往界線不斷地開放、少子化的現象持續地攀高,加上女性自主意識提振,而男生的兩性意識卻未隨之跟進,結婚的腳步因此被拖延。「我希望我的伴侶能跟我教學相長」、「希望另一半能跟我在智識上鬥智」這是藝奇藝術授權文化公司執行副總范子凡與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余筱瑩對另一半的要求。30世代的女性,有事業、有想法、經濟獨立,她們不要求男人比他們會賺錢、能養家,但她們希望能為對方的智識所折服。因此,婚姻對於這些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已經是負資產而不是資產,而且,家庭也成為她們事業上的絆腳石,沒有碰到非君不嫁的男士,對於女性來說,誰還要結?

但反觀男性,在兩性意識上的腳步卻沒有與女性一起成長。如作家王文華觀察,男生的結婚對象只需外表不錯、個性可以相處即可,但女生的要求便不只如此,沒有碰到「適合」的另一半,寧可單身。兩性懷有不同期待,要結婚的確有困難。

經濟問題是主因

況且,不婚的癥結中,性別問題遠不如經濟問題明顯,這也是許多30世代未婚族不選擇結婚狀態的主因。孫中興便說:「性別差異的確導致不婚,但經濟問題才足以掩蓋所有的問題,因為活不下去怎麼辦?」在非營利機構上班的Daniel也說:「依照我現在的薪水,要養爸媽都有問題了,怎麼養老婆跟小孩?」因此,社會中真正能夠早婚的人,其實是擁有經濟實力的人,而其他人也只得暫時選擇不婚一途。

刻板印象仍存在

另外,仍有一種「被動的不婚」在社會中蔓延,而「總是遇不到適合的男人」也一直是許多女性手帕交之間永遠的話題。女性意識成長、經濟實力逐漸堅強,但女性對男性的要求卻沒有放低,傳統的「三高政策」仍然主宰了女性在選擇配偶時的考量。在條件上,女性仍舊希望男性比她高或與之平等,而可供選擇的市場則不斷縮減,一有「下嫁」的情況出現,周遭的壓力也排山倒海而來,這時父母朋友也都會勸告說:「嫁得不好不如不要嫁。」

無法摒除三高條件,又無法抗拒下嫁壓力,當年齡一步步逼近時,女性在婚姻市場的優勢節節敗退。「有人講,女人一過了40歲,要嫁出去的機會比在飛機上碰到恐怖份子的機率還小。」羅燦瑛開玩笑地說,而這個玩笑也顯示了女性在婚姻市場的現實壓力,那便是年齡。

社會長期貶抑的兩性教育也導致了「被動的不婚」產生。「對我有好感的通常是居家型男生,可是我就喜歡那種有點壞壞的男生。」一位在公家機構工作的女性這樣說。因為缺乏戀愛的實戰經驗,常常讓「喜歡的人」與「適合交往的人」產生差距,導致落花有情、流水無意的情況常常發生,而這類型事實與認知的差距,也造就了許多人在戀愛階段便鎩羽而歸,更不用說攜手抵達終點──結婚禮堂。

不婚的五大理由

綜觀各種環境、私人理由,我們歸納了五種不婚的原因。

1. 缺乏金錢

經濟問題可以說是男性、女性踏入結婚禮堂前首要考慮的問題。羅燦瑛便一針見血地指出:「婚姻本身就是一種交換關係。」一位大學女教授與男友交往多年,遲遲未能跨入人生另一個旅程,原因就是另一半在經濟各條件上並沒有比較好,「沒有誘因為什麼還要結婚呢?」不光這樣,在形容理想配偶的條件中,「經濟穩定」往往是最起碼的條件。

2. 不滿現狀

一想到下一代教養問題、社會治安問題,30世代便對婚姻裹足不前,范子凡就認為:「結婚只是一張證書。」孫中興也指出,政府並沒有保障結婚會得到什麼好處,倒是小孩教育責任等壞處,讓很多人都不願意結婚,而Daniel也表示:「我一個房子要花二十年供養,我還養小孩跟老婆嗎?既然這樣,更不用結婚。」

3. 恐懼婚姻

對於婚姻,大多數的人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不只害怕套上婚姻的枷鎖,也害怕自己選錯人,埋葬了一生。不過孫中興也指出,除了許多因為家庭太緊密而不願意離開,或是因為看到爸媽爭吵一輩子而放棄婚姻的案例之外,大多數的人實在不應該害怕點錯頭,因為還是有退場機制──離婚。

4. 一切隨緣

有結婚意願卻結不了婚的人當中,有很大比例闡述自己未婚的態度都是「隨緣」。對此,孫中興說:「由於社會並沒有提供正確的情感教育,一碰到感情問題便求助算命迷信,要別人幫你決定這人是不是可以嫁或娶,但如果隨緣就只是等在那裡,不積極做些什麼,這是很錯誤的想法。」隨緣常是許多曠男怨女的藉口,也讓他們在原地空等。

5. 條件矛盾

對於理想伴侶,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但矛盾源自於不夠認識自己所致,而開出的矛盾條件也常常造成未婚男女無法找到心中的另一半。「某些程度上我也是矛盾的,我希望的對象是溫暖的,但又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要有書卷氣但也要會運動。」這是銘傳大學講師張舒斐對於另一半的條件,不過她也覺得,如果找不到適合的人,也沒什麼關係。

不婚族自處之道

主動的不婚與被動的不婚常常是複合理由的產物,而不只是單一原因形成,「但儘管不結婚,不代表不需要親密感。」林萃芬說。

親密關係不只一種

30世代不結婚,並不代表不選擇同居或其他產生親密感的方式,但在不婚當道下,現代人已經發展出許多培養親密關係的方式,養寵物可說是當紅方法。

「我最近養了隻紅貴賓狗倫倫,牠就好像是我的小孩一樣。」KKBOX行銷業務處專案經理陳亦均說。而王文華也觀察到,30世代寵愛自己、獲得樂趣的方式變多了,像是健身、瑜伽、SPA等。過去由伴侶得到的寵愛感,現今有經濟能力後,更可由這些服務產業中獲得。

婚姻的替代方案已經愈來愈多,而薄薄的一張結婚證書,卻只讓人發現婚姻的薄弱。因此,對於想結婚結不了、或不想結婚的人,未來都必須面對可能孑然一身的景況,這時候不管在理財、保險以及未來單身的心理建設,不婚族都必須培養正確的心態面對。

單身更要做好規畫

羅燦瑛便表示,沒有結婚也要為自己妥善安排,因此,經濟上的獨立自主、老年後的醫療照護,以及未來與原生家庭及朋友的關係,都要盡力維繫安排。

而在理財上,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指出,不婚族最好先設定短、中、長期理財目標,而在保險上,單身者生病時的看護費用更應納入醫療保險規畫中,而當紅的年金給付型養老壽險,也可以讓不婚族在老年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而在心理層面上,林萃芬也提醒,單身者應該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家人感情好,歸屬需求才能被滿足,而且,單身者別忘了結交數個知己好友,相互提供親密的交流互動。但不管是否準備穩當,專家學者也提醒,單身者一定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才能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

【本文摘自30雜誌3月號】

Sunday, March 19, 2006

妯娌問題》厲害的大嫂

【小鈴(高雄鳳山)】

還在與先生交往時,便知他家中有一位厲害的大嫂。但先生再三保證,如果嫁給他,他一定會竭盡全力的呵護我,不讓我受到委屈。豈知,婚後,才看到先生懦弱的一面。

家中的大嫂,能幹、厲害,會做表面工夫,不只欺負我,平常更不把婆婆看在眼裡。由於家事是我們輪流做,只要輪到她做時,若是公公在家,她一定會把家裡整理得乾乾淨淨;反之,若公公不在家時,她總是丟著不做,這時我和婆婆就會去做她應當做的家事。

在家裡,她只怕公公,總是在公公面前做好人、做好事、說好話,表面工夫做得漂亮,我曾經吃過無數次悶虧。不只如此,她與大伯有時也會趁著公公不在,對我冷嘲熱諷,竭盡所能的刺激我,有時大伯也會罵我愛計較,嫌我煮的菜難吃,說我都隨便煮煮。甚至在我懷孕時叫我去提水,受盡欺凌的我,只好夜裡偷偷流眼淚。

有時婆婆也安慰我,對我說,她知道我的為人,人在做天在看,叫我學習去寬恕他們。先生也叫我忍耐,不可與他們起衝突,因為我們是晚輩。

我不懂,不與他們計較,不起衝突,為的只是不讓長輩傷心,可是,為什麼他們不這麼想呢?只做對自己有益的事,一丁點虧也不吃。我如此的退讓,向他們道歉、示好,換來的只是他們更無情的批判與對待。

多少夜裡,我與先生爭吵,叫他去向他們爭理,先生總是推託,叫我忍耐。只是,我不知道這樣的忍耐會有好的結果嗎?會讓他們有所覺悟嗎?

【2006/03/20 聯合報】

專業女伴 陪害羞男釣美眉

編譯王麗娟/報導

害羞的男士有福了,兩年前在紐約開業的專業紅娘公司「女陪伴」,下個月準備將業務擴展到全美,在洛杉磯、拉斯維加斯、舊金山、邁阿密也設點提供服務。

英國星期泰晤士報十九日報導,「女陪伴」員工的工作,是陪伴登門尋求協助的男士,到俱樂部或小酒店,透過輕鬆的談話,與陌生的女性破冰,再將她們的「友人」,亦即顧客,介紹給眼前的女性。

卅一歲,兩年前創立「女陪伴」的前電腦程式工程師項恩‧傅比世說:「它完全是個人經驗。身邊有女性的男性,通常比由男性作陪者更容易贏得陌生女性的信任。」

在全美擴大營業後,傅比世計畫在倫敦與世界其他城市也開業。

這家公司取名「女陪伴」(wingwoman),與阿湯哥主演的電影「捍衛戰士」有關。電影中,阿湯哥展示飛行特技的時候有僚機護航,僚機駕駛稱為wingman,而公司的女員工是男士的「護草使者」,因此取名wingwoman。

傅比世的紐約辦公室已有卅名「外向、擅長社交、聰明」的女性,打算再在新設點的城市各招考十五人加入陣容,協助對約會技巧一竅不通的都會男士解決困擾。

女陪伴一晚收一百五十美元,禁與顧客交友,僅可讓顧客請喝飲料。目前她們至少已協助一千名男士在公共場所「釣到」女性,或要到電話號碼。

【2006/03/20 聯合報】

Saturday, March 18, 2006

宗教學院 最快96年成立

聯合新聞網 (2006/03/08 15:39)
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

教育部部務會報下午討論「各級各類私立學校設立標準」修正草案,未來合法立案的宗教法人,只要有兩公頃土地、5000平方公尺校舍、5000萬元以上設校基金,就可以設立「宗教研修學院」授予宗教學位。

國內立案登記的神學院、基督書院、佛學院或佛學院研究所上百個。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表示,草案一旦通過,就可受理宗教法人申設宗教研修學院,最快96學年度有宗教學院成立。

照草案規定,宗教學位只開放學士和碩士學位,而且學位上一定要冠上「宗教」二字。宗教研修學院也以一系一所為限,必要時可以分組教學,但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200人。學生修業年限比照一般大學、研究所。

陳德華說,設立一般大學校院要有五公頃校地、兩億元設校基金、兩萬平方公尺校舍,但宗教學院除了校地、校舍、設校基金放寬,師資要求也比一般大學寬鬆,只規定「至少有三分之一課程由符合大學教師資格條件者擔任」就可以,其餘課程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擔任。

陳德華強調,現有的宗教研修學院,依法不能授予學位;現在有不少宗教學院授予學位,教育部一概不承認。這次修法開放設立宗教研學院,目的就是在減少干預的情況下,引導現有的宗教研修機構正式設立、依法授予學位。

英國iPod一族負債累累

蕭西君報導 2005/08/23

  iPod賣得火紅,但你一定沒料想到,在英國,iPod這個名詞卻用來形容高負債、壓力大、缺乏安全感的年輕一代。

  根據英國報告顯示,英國的iPod世代教育程度較高,但普遍缺乏自信與能力,跟上一代的人比起來,他們也沒有創業精神,不願意承擔風險。負債累累,無法提高,日子沒有上一代來的好過。

iPod世代就如台灣草莓族,工作只問薪水多少、有沒有保障與退休金,賺來的錢馬上就拿去抵當務之急,償還債務。個個都是月光族。

iPod自2001年推出大受年輕人歡迎,這個代表流行的名詞,沒想到卻也點出年輕人瘋狂追隨流行,沒有經濟能力的現象。

Five Reasons Why iPod Generation Is Better Off: Matthew Lynn

Jan. 30 (Bloomberg) -- Today's young people appear to be locked in a kind of generational gloom.

The New York-based research group Demos recently published a book called ``Strapped: Why America's 20- and 30-Somethings Can't Get Ahead.'' And last year, London-based think tank Reform published a paper on the iPod generation -- iPod in this case standing for ``Insecure, Pressured, Overtaxed and Debt-ridden.''

If any tune is likely to come up first on their iPod playlist, it would be The Smiths' downbeat classic ``Heaven Knows I'm Miserable Now.''

It is true that, in some respects, life is tougher for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under-30s than it was for the postwar baby boomers when they were that age.

``Most people just assume that young people are better off than ever with their iPods and cheap air travel and so on, but once you start to dig underneath that there are the first signs of real problems to come,'' Blair Gibbs, one of the authors of Reform's report, said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Younger people will get much less out of the welfare state than they put in. ``The welfare state was built on the idea that all generations would pay the same,'' Gibbs said. ``The demographics mean that is now impossible.''

That means that although they are paying hefty taxes, they won't get the same free health care, education, or generous pensions that their parents did. At the same time, exploding asset prices have made property unaffordable, and the cost of education is inhibitive. The result? Life in the 20s is a hard, demoralizing slog to get on the career and property ladders.

Education Costs

In the U.S., Demos has identified similar trends. ``Astronomical student debts, depressed wages, rising health-care costs and soaring property values are just a few reasons why an entire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cannot overcome their crippling financial situation,'' it argues.

Tamara Draut, the author of Demos's book, says tuition at public universities has almost tripled since 1980. In inflation- adjusted terms, the wages of a typical high-school-educated male have dropped to $29,000 from $42,000 in 1972.

Of course, young people have always complained about how rough things are. Boomers certainly did, and so did Generation X, those born in the 1970s (spawning an unfortunate literary movement along the way). In early times, there were probably youngish cavemen wondering how they were going to club their first bison.

The big question is whether you are part of a big or small population group. If it is small relative to its predecessors -- as it has been for people born in the 1970s and 1980s -- then you wind up carrying a greater burden with fewer people. Yet you also get a bigger slice of your nation's wealth.

`More Elusive'

``Young professionals may enjoy more career options than a generation ago, but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and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life -- good health care, affordable college, the ability to buy a home in a safe neighborhood with decent schools --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lusive,'' Demos's Draut said in an e-mailed response to questions.

It's all enough to make this 43-year-old glad to have reached the comfortable shores of middle age, or late youth. Yet, something doesn't quite ring true about all this generational angst. Surely some things have improved?

Here are five to start with.

Medicine is making huge advances, and will carry on doing so. Smoking bans will result in more people quitting the habit, meaning they will live longer and stay healthier.

Labor Migration

Globalization allows young educated people to work almost anywhere, instead of looking for a job at home. Bored with London or New York? You can make your fortune in Moscow or Shanghai.

In Britain and the U.S. just about anyone who wants a job can find one. Inflation is subdued, and central banks are a lot better at smoothing out the business cycle than they used to be. The hyperinflation, unemployment and oil crises of the 1970s weren't much fun for the baby boomers who struggled to raise families through them.

The war on terror and Iraq are mere barroom brawls compared with the Cold War when the Russians used to print maps of London with the street names translated so their tanks could find their way around town. These days, they just translate brochures to sell shares in hot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Luxurious Retirement

Inheritances, at least for the middle classes, are likely to be huge. Your parents' house, if they own one, will be worth a fortune and should allow you to retire in luxury in your 50s.

Indeed, many of the specific beefs of the iPodders have a flipside that is a lot sunnier than they think. Buying your first property may be expensive, yet it also means inheritances are soaring.

And while education is more expensive than it used to be, the increased access to other labor markets offsets the cost of gaining qualifications in a global economy.

Not convinced? The wealth survey published by Capgemini and Merrill Lynch & Co. last year said there were 2.5 million millionaires in the U.S. in 2004, and 8.3 million worldwide. It has never been easier to get rich than it is today.

Life has mostly improved for each generatio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18th century. There is no reason to think that has changed now.


To contact the writer of this column:
Matthew Lynn in London at matthewlynn@bloomberg.net.

下流社會—中產階級蒸發了

作者:黃靖萱 2006.03.15/第342期

當「下流社會」的名詞在日本出現,立即引爆討論。因為社會「向下流動」的趨勢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日美歐出現中產漸漸消失的現象,而危機,同步暗藏台灣。 在台灣,中產階級可支配所得遠不如1990年代的水準,大專以上畢業生的失業率也一路攀高,社會下沉的拉力愈來愈大,當全球社會紛紛向下流動,台灣,能預防嗎?

嬌小的身材、精明幹練的袁曉芳(化名),在規模二百人的中小企業擔任高階主管,身上扛著七千萬的營業額。最近兒子進了小學,袁曉芳打算在台北市大安區買間離學區近的房子。

有天,房屋仲介打電話來,要他們去看一間四十坪大的公寓。仲介在他掛上電話前,趕緊提醒了一句,「記得帶手電筒。」

那是一間三十年的老公寓,原屋主把隔間都打掉了,也沒有水電,但一坪高達五十萬,總價達二千萬。袁曉芳關上手電筒,心也沉到了谷底。

袁曉芳和他先生都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兩人年薪加總近二百萬,不論是從人口統計、還是收入統計看來,他們都非常肯定自己是社會的菁英族群。但是,他們努力工作了十五年,面對三十年的老公寓卻覺得如此遙不可及。袁曉芳不禁自問,「我還是中產階級嗎?這個社會還有中產階級嗎?」

學歷不再保證工作機會,薪資成長被上升的物價侵蝕成負數,象徵穩定的自有住宅成為奢望的空中樓閣,中產階級抓不到任何上升的希望,開始覺得向下流動,成為許多社會共同的痛苦。

世界的共同危機--美、日、英中產階級蒸發
美國,向來強調努力就有希望,但是最近調查卻發現,年收入兩萬五千到七萬五千美元的中等收入人口逐年減少,但兩萬五千美元以下,和七萬五千美元以上的兩個族群都在增加,社會因中產階級萎縮,而形成中間凹陷的「M」字型。

日本雖然貧富差距小,但是最近的熱門話題,卻是「下流社會」。根據日本內閣府調查,二十到三十四歲的年輕族群,認為自己在社會上居於中間階層的人,十年來掉了近十個百分點;而認為自己屬於下層階級的,卻增加一三.三%。

英國則出現「IPOD世代」(iPod generation),說的不是蘋果電腦推出的當紅「iPod」,是指年輕一代承受沒安全感(insecure)、壓力大(pressured)、同時承擔過重的稅負(overtaxed)及高築的債務(debt-ridden)四種壓力,對人生喪失熱情。

台灣也拉警報
可支配所得在台灣全社會中間二五%到七五%的家庭,他們所分配到的所得,在二○○一及二○○二年達到近年來的低點,即使近兩年有緩步增加,但仍遠不如整個一九九○年代的水準。

「現在就是生活愈來愈難,因為貧富差距不平均。我們特別惡化,中國的惡化好歹也是高經濟成長換來的,我們沒有成長,還陪著人家這樣,說不過去,」立委暨台大財金系教授劉憶如說。

經濟成長趨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膨脹的速度。去年,受雇員工的平均薪資只有微幅成長一.三八%,但扣掉二.三%的物價成長率,大家的實質薪資其實在縮水,再加上利率負成長,財富難以累積,而房價卻在這個時候,創下歷史新高。

例如,近十年來,台北市平均房價增加二○%,現在正在歷史高峰。但每戶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卻只成長一○%。而為了補填財政赤字的黑洞,政府近四年已變賣相當於九十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土地。

三月初,對國內房市具重要指標意義的「信義聯勤俱樂部」標售案,由新光人壽以平均每坪二七四萬多元得標,創下國內住宅地價的最高天價,預估未來房屋建成後每坪售價將突破一百萬,又是一座豪宅,把房價帶到另一波新高點。

這一波波的豪宅,看在薪資所得階級眼中,又是多虛幻。倒因為果的景氣刺激政策,讓人民苦不堪言。

一九八八年一波的房地產熱,是由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牽動,但在經濟成長只有四%的今天,房價為什麼仍創下歷史新高?追根究柢,因為政府對經濟的著力點很弱。

政府期望借助房地產的活絡,帶動周邊的效應,例如鋼筋、水泥、玻璃、民生用品、家電等產業。

為了製造經濟活絡的假象,從二○○○年景氣低迷開始,政府撥出低利房貸希望刺激買氣,撥出的金額從三千兩百億到現在超過一兆元,加上銀行推出的「百分百房貸」,人人看似買得起房子,卻不知不覺將房價衝到一坪近三十萬。

「這二、三年外在氛圍都在鼓勵買房子,貸款利率便宜,有些人是衝動性購買,像現金卡效應,好像不用什麼錢就可以跨過購屋門檻。等到開始繳房貸後,才發現並不一定負擔得起,」信義房屋協理張欣民說,「這是一個弔詭。」

張欣民認為,應該從經濟成長來帶動房地產,個人所得增加,大家有買房換房的意願,帶動房地產榮景,「有一個真正的基礎在支撐,現在這個有點虛。」

下一代為何痛苦
已奠定既有經濟基礎的中產階級,都有這麼強烈的壓力,原本應是「中產階級儲備軍」的大學畢業生,則是自覺往下層流動。

「我覺得我不是中產階級,」六十八年次,出國念碩士回來已在出版社工作二年多的余佩芬說。她回到台灣找的第一份工作薪資三萬出頭,一星期七天幾乎有做不完的工作,除了工作,幾乎沒有社交生活,也很少回家好好吃頓晚飯。「我父母在他們三十歲之前,就已經結婚、買了房子、車子,我真的非常非常擔心,我根本沒辦法在三十歲時,同時擁有這些。我想我也不可能給我的小孩,像我父母給我的這種生活,」一頭捲髮、看來總是笑嘻嘻的余佩芬,說起和上一代的比較,她也不禁皺眉擔心。

「我得到的是更多的教育資源,父母花了二百多萬送我出國,照理要比我父母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發展,我也沒有不認真,也不奢侈,但為什麼就是感覺做不到?」

主因來自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潮浪下,許多開發中國家及共產國家崩解,原本的三個世界併成一個世界,包括中國、印度的低技術、低薪資勞工大量釋出,也將台灣捲入人力供需嚴重失調的潮流中。

其中光是電子五哥的外移,台灣至少就短缺了二十萬個以上的工作。例如華碩在大陸的雇用人數約四萬多人,而鴻海更是超過十萬人。「台灣年輕人面對很大的壓力,因為產業出走的背後是很多人來和他搶工作,」青輔會主委鄭麗君說。

在國內,一方面產業出走、人力需求減少,一方面大學擴張,大學畢業生過度供給,雙面夾殺大學生的就業機會。近年大學擴張,大專以上學歷的學生,十年間從七十萬人成長到近一百三十萬,其中碩士生的成長率接近三○○%、博士生則成長超過一五○%,造成學歷泡沫化,已無法墊高新世代的就業優勢。

一九九五年,大專以上學歷的失業人數僅有四萬六千人,二○○四年,已超過十四萬人,暴增三倍。相較全體失業人數,大專以上學歷的失業人是在逆向攀高。

偏差價值觀橫行
在一間大型金控公司的會議室裡,擠滿了新進的保險業務員,人資主管正在台上介紹公司的制度及業務員的福利。台下卻有一張和別人興奮表情呈對比的臉孔,他瞇著眼,自顧自的想出了神,他此刻心裡滿是不服氣,「我為什麼會在這?再給我一點時間,我是考得上外交官的。」

事實上,他已經考了三年都沒考上。因為近年來外交人員的名額縮減,而自政治、外交系所畢業的學生人數卻大增,錄取率從一四%,降到二○○四年只有三%。加上他在校期間的就學貸款,緩衝還錢的期限到了,他必須儘快找到工作。

即使頂著政治學碩士的學位,二十九歲的他一時仍找不到工作,只能勉強接受一個月基本薪資二萬五千元的工作。他的夢,開始離他遠去。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三十五歲以下的就業人口,十年來分配到的所得比例愈來愈少,從一九九二年的四十%降到二○○四年只剩三十%。

這個時候,社會的價值觀就轉為選擇立即的快樂︱︱消費。

國策顧問、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新煌觀察,當發生「錢不是那麼好賺」的感覺時,人的心中就會出現一種心態:「反正錢不好賺,也存不了,乾脆花掉算了,」所以反而會注意在消費。

「過去是因為機會太多,你不去抓它太可惜了,所以拚命一天做二十個小時。」現在機會少了,乾脆把錢拿去投資自己的文化、精神或物質生活,「但壞的一面是卡奴,」蕭新煌說。

年輕人大膽消費,做了太多不負責任的選擇,造就了包括卡奴、學貸族等社會問題。

這其實也是產業政策、教育政策的不完整所造成。例如銀行在企業客戶外移下,只好將火力集中在跑不掉的消費者身上。而過度擴張的大學教育,讓使用就學貸款的人數及金額也不斷膨脹。

令人擔心的是,再加上有限的工作機會及收入,到最後,這群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的年輕人,在還沒有正式踏出社會,就選擇了放棄。如此惡性循環,難保我們不會真的和日本一樣墮入「下流社會」。

「政府一直用政策鼓勵消費,」中經院研究員吳惠林說,「為了追求經濟成長,就要大家增加消費,這是非常大的迷思。」

吳惠林只好每次教課時,就不斷向學生口苦婆心,希望大家能壓抑對流行物質的慾望,回歸原點檢視自己真正的需要。包括消費及不斷擴張的教育。

政府的立場,則應該幫台灣走出自己的產業政策,並結合教育。「讓我們的年輕人在保有工作、做好工作的同時,也能過好的生活,」鄭麗君說,「還是鼓勵年輕人要迎向挑戰,不要停在那裡抱怨。」
本期相關文章

調查顯示研究生對婚前性行為寬容 無力談婚論嫁

核心數字

日前,上海大學研究生工作團委和上海大學研究生聯合會針對學校研究生婚戀觀現狀作了調查,對在校研究生讀書期間結婚這一做法,有29.6%的學生明顯表示贊同,32.7%的受訪者表示從愛情到婚姻最大的阻力是無經濟基礎;對於婚前性行為的態度,近6成學生認為“性是個人行為,自己負責就行了”。

另據相關調查顯示,同意“愛情可以創造一切奇跡”這一觀點的上海青年有44.8%,但是不同意這一觀點的人數有50.4%。

上海大學研究生工作團委和上海大學研究生聯合會日前針對學校研究生婚戀觀現狀所作的調研結果顯示,研究生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較為寬容,但談婚論嫁有心無力。

對在校研究生讀書期間結婚這一做法,有29.6%的學生明顯表示贊同,而大多數學生認為無所謂。贊同研究生讀書期間可以結婚的理由集中表現為只要有真愛就可以結婚,32.7%的受訪者表示從愛情到婚姻最大的阻力是無經濟基礎,父母的反對佔10.6%,而其他的各種理由均不超過8%。而認為不應該結婚的理由有多種,主要集中在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和難以承擔婚姻的責任。如此看來,婚姻對於研究生群體來說,雖然年齡已經達到了結婚的標準,但是由於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並非能輕易談婚論嫁。

然而,對於婚前性行為這一現象是否可以發生,近6成學生認為“性是個人行為,自己負責就行了”,有8.7%的學生認為性不應該是在校期間發生的事情。

同樣的,對於學校是否應該對學生婚前同居加以限制的看法也相應地出現不同。其中,認為不應該對此進行限制的佔了46.1%,認為應該加以限制的佔15.8%。

對於學生性知識來源的考察,可以看出,36.6%性知識源於影視作品,35.3%來源於科普讀物,還有9.5%來源於課堂教育,有一部分(7.8%)來源於色情網站。

當遇到情感性愛所產生的問題,將近一半的學生會找同學、密友,而找家長和老師的比率很低,分別為5.2%、1.9%,多數情況下,學生們還是自己處理,不向任何人求助。相關人士認為,學校在對研究生性愛知識的教育上還是相當欠缺。

對此,團上海市委研究室的鄔斌認為,上海大學的調研報告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反映出上海研究生乃至國內大學生在婚戀觀念方面的一些普遍特點的,比較具有代表性。

鄔斌表示,市場經濟的求利原則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示,帶來了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方面積極的、革命性的變化。同時,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功利性與道德性的內在矛盾,也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功利性和個人本位主義。

這些變化給大學生的婚戀觀帶來極大衝擊,使得他們在戀愛和婚姻中,自主意識增強,擇偶注重人品與個人體驗,但也出現了個人本位主義、忽視傳統道德、片面追求享樂並存等一系列傾向。另外,隨著外來文化的涌入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西方性自由觀念大量涌入,對於尚未完全實現社會化、自身發展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容易盲目崇拜西方的種種性觀念,對西方的性文化接受較快。

根據團上海市委歷年來的調查和一些高校的反映,鄔斌就大學生的婚戀觀念向記者做了一些綜述。

在一份名為“2004年上海青年發展報告”的調查中,同意“愛情可以創造一切奇跡”這一觀點的上海青年有44.8%,但是不同意這一觀點的人佔50.4%,囿於很多現實複雜因素的阻撓,使得他們對愛情的美好幻想大大減少。

之前的調查數據表明,當前大學生的性觀念比較開放,對於婚前性行為持贊同和支援態度的人數比例比以前大有上升。此間輿論認為,在這一態度下,可以初步估計發生婚前性行為的人數比例也越來越高。

對此,鄔斌表示,作為在人生關鍵階段的大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行為多變,正在形成並逐漸定型的思想情感不斷受到社會變革的衝擊,使得大學生婚戀本不平靜的心態更易起漣漪。面對情感的選擇,既成性和可塑性的矛盾使大學生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和情感困擾,大學生一方面要積極使自己的主觀認識適應客觀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

女性理財規劃 要成富婆婆 首重「四不一沒有」

記者胡秀珠/台北報導

3月8日婦女節即將來臨,許多百貨精品業者,紛紛促銷包裝成時尚女人節,推出優惠方案,鼓勵女性以消費的方式寵愛自己,對此,瑞泰人壽總經理包道霖表示,現代女性常要兼顧事業與家庭及子女,在倍感辛苦壓力下,常因而以物質消費來犒賞自己,不過包道霖建議女性朋友,不妨以更長遠的視野,妥善做好自身的理財規劃,將未來安頓好,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包道霖也提出「四不一沒有」口號,建議女性若要做好長期的理財規劃,必須力行「四不一沒有」的原則。所謂的「四不一沒有」即「不過度消費」、「不忽略省小錢」、「不亂聽信明牌」、「不忽略保障」及「沒有達到目標決不終止」。

隨著社會型態改變,不婚、不生及離婚的現象相當普遍,女性緍後不見得可以靠老公,生養子女也不見得可以防老,因此女性們還須靠自己理財,才能獲得長遠的經濟保障。此外,國內女性平均壽命79.4歲,較男性平均壽命73.6歲高出6歲,但女性的每月平均薪資約為3.6萬元,收入只有男性的76%,由於女性收入較少但晚年退休過活的時間更長,因此,女性們對於理財更應多下一點功夫,才能享受富裕的退休生活。

包道霖說,「四不一沒有」中,首重不過度消費,根據統計,女性消費佔百貨業績至少超過70%以上,女性因為降價促銷而購買的機率是男性的5倍,顯示女性較易被促銷方案吸引,這種衝動性的消費,不僅瘦了荷包,甚至將可能動用循環利息,陷入財務窘境。建議女性要控制消費欲望,拒絕廣告誘惑,買東西之前要先問問自己是否有需要,相信有很多女性可以毫不猶豫的花一個月的薪水買名牌包,但卻很少有人願意投入半個月的薪水去投資儲蓄,不過度消費將能開始踏出理財的第一步。

其次,不忽略省小錢,不同年齡層的女性都有各自的經濟負擔,初出社會賺得少,但房租及交通費已經佔了大部份,而熟女們除了日常開銷,還則需擔負家庭房貸或小孩的學費。事實上,只要從小錢開始省起,例如每天少喝1杯咖啡,每月少買1件衣服,即可省下不少錢,每月存5,000元並不多,但若存個25 年,光以存在錢行利率1.5%計算,25年後將有181萬元,若提高投資報酬率為7%,那麼將可累積到380萬元,因此,千萬不要忽略小錢,只要及早開始,就可以存得一筆財富。

另外,不亂聽信明牌,一般女性常因不懂投資或沒空理財,而遲遲不敢投資,提醒女性別以為錢存在銀行就是投資,在目前通貨膨脹率大於銀行定存利率情況下,錢只會愈來愈薄,因此,要將錢好好投資運用才能加值財富。此外,女性也常因聽信明牌而亂投資,由於每個人的經濟能力及風險承受度不同,故理財工具選擇應依個人需求為原則。包道霖建議,投資型保單兼具強迫儲蓄、保障及低風險等特色,是非常適合女性投資工具,以瑞士瑞泰人壽的投資型保單保戶為例,近7成是女性。

再來,要力行不忽略保障,現代女性角色多元化,隨著不同的成長階段,女性的風險亦不相同,包道霖建議,初出社會的女性,通常沒有經濟負擔,保險規劃以照顧好自己的醫療險為主,若本身缺乏理財專長,不妨購買投資型保單或儲蓄險;若結婚後需分擔家庭經濟,則不妨增加定期險或意外險加強保障;至於單親媽媽因風險集中,更需保險規劃,而增加「豁免保費」將能使保障不中斷;至於熟年女性,除了退休規劃外,還需考慮稅務規劃。由於保險種類繁多,也有壽險公司推出婦女保單,不過,建議女性還是應回歸需求及實用面,還是要以本身的保障及理財需求做規劃,別被女性專屬的套裝產品限制了保障內容。

最後,則是沒有達到目標絕不停止,包道霖說,投資理財一定要有紀律的執行,建議把存錢當成是還債一樣,每月固定從薪水中撥出一筆錢,當作付給未來的自己。包道霖舉例,女性若是針對退休理財的投資目的,不妨設立一個專用的退休帳戶,避免退休資金在不知不覺中隨意挪用,而投資型保單具有定期定額、長期複利累積的機制,女性們用小錢也可以達到退休目標,成為享受快樂的退休生活的富婆婆。

不婚族保險 長期看護險不可少

記者胡秀珠/台北報導

明天是三八婦女節,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單身未婚人口數,在10年間呈現暴增現象,以台灣女性為例,適婚年齡25-34歲的區間內,去年未婚比例高達46%,較10年前只有13%的比例,明顯增加。平均近2位女性,就有1位可能遲婚或不會選擇婚姻。保險業表示,在不婚族女性增多的情況下,保險規劃中,長期看護險絕不可少。

儘管單身不婚族具有「一人吃飽,全家吃飽」的特性,但如果沒有工作,不但沒了收入,一旦生病還要再花費一筆醫療支出。台灣人壽特別提醒,最貴的醫療支出是在退休之後才可能發生。特別是未來高齡女性的長期照護問題堪慮,單身不婚族更應該注意老年人很容易發生「需要長期看護」的風險。如果民眾在60歲退休,平均餘命20年,擁有健保給付,同時也沒有特殊的重大疾病,退休後所需的醫療費用將高達420萬元。

台灣人壽建議年輕的單身女性,如果還沒有購買壽險,可以直接購買長期看護險再加購一般醫療險,這樣就等於一次買到壽險、醫療險和長期看護保障,因為一般醫療險最多保障到75歲,而長期看護險的老年照護條款,讓醫療保障可以持續到終身,在年輕時投保一張自己未來用的到的保單,預先做好風險規劃是現代不婚族不容忽視的。

同時為了避免重複性支出,已經投保不少壽險的單身女性,也可以考慮購買帳戶型的終身醫療險,在退休前以善用健保及公司的員工福利為主,等到退休之後,再開始動用帳戶內的醫療資源。台灣人壽特別強調:有完善的健康醫療保障規劃,才可以讓單身生活精采又有質感,沒有後顧之憂。

女性單身生活的型態儼然成形,未來台灣將逐步走入「年紀越大,女人越多」的社會。也就是在高齡人口中,女性所佔的比重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提高。在平均壽命女性比男性多六歲下,未來因喪偶、離婚、未婚孤身女性老人的長期照護問題,將愈來愈被凸顯。

韓劇新人出頭天 「金三順」姊弟戀 捧紅玄彬

賀靜賢/專題報導

比起韓片通常只能在日本創造較好的票房成績,韓劇的外埠市場,反而寬廣。韓劇除了捧出韓流明星賺取外匯為國爭光,也得因應外埠市場需求,不斷變化題材。因此在劇情的「尺度」拿捏上,較已往可謂門戶大開,禁忌少了許多!

不倫題材、喜劇結局 收視爆紅
在張東健「愛情」、元斌「小蓋子」等韓劇時期,「姊弟戀」還是螢幕的禁忌。最經典的莫過於「愛」劇中,張東健愛上年紀比自己大的學姊,但因為觀眾抗議是姊弟戀,因此2人談戀愛談到一半,編劇就安排學姊「突然」得了癌症,而且很快死了,讓這段姊弟戀無疾而終!

不過,在近2年,姊弟戀、外遇和未婚生子的題材不但增多,而且都能以喜劇收場,「下場」改善,顯示韓國螢幕也逐漸走向「現實化」。去年,姊弟戀最成功且明顯的例子,就是韓劇「我叫金三順」,而以「未婚生女」為題材,且也紅遍半邊天的,則是韓劇「加油,金順!」。

以上2部韓劇都是2005年韓國收視最高的喜劇,年底囊括所有戲劇的各大獎項。另外,同樣在台灣受到影迷歡迎的「美妙人生」,則以一對學生偷嘗禁果懷孕,年紀輕輕被迫結婚,馬上面臨組織家庭等問題為題材,處理手法也相當輕快有趣。

搞笑愛情喜劇當道

題材多元,演員的類型需求也相對增高。與電影相同的是,大卡司為主的韓劇雖然注目度高,不過新人也能創造收視奇蹟。像是「我叫金三順」不但超越許多同檔韓劇,還捧紅原本寂寂無名的玄彬;現在他是日本韓流明星的第1名,比裴帥人氣還旺!

這被統稱為「金三順效應」,也就是不做純粹苦情、悲情的愛情戲碼,反而找與現實生活貼近,搞笑的喜劇,或者是符合更多的社會現實面。更重要的是,女主角不必很美麗純情,讓很多像「吳君如」一般的年輕女演員,都有了更多發揮空間!

美國未婚男女姻緣網上一線牽

在AOL最近所公布的線上交友調查裡,有越來越多的民眾表示線上約會對人際交往很有幫助,有76%的單身族表示會以約會網站來找戀情,而且有60%的人說從這上面也可以找到長久一點的交往關係。
(2006/3/7)

AOL 最近針對線上交友做了一份調查,這份名為「Love@AOL」的報告是由Opinion Research負責進行。在訪問了全美超過4,000名未婚男女後發現,線上約會真的有效;有76%的單身族表示會以約會網站來找戀情,而且有60%的人說從這上面也是可以找到長久一點的交往關係。

AOL表示,這份年度調查顯示出越來越多人會從網站上去找約會的機會或是開始一段戀情,而且還蠻多成功案例。目前未婚男女主要的約會機會還是透過朋友或家人的引介,佔了21%的比例。不過排名第二的方式就是上網尋找,這個比在工作場所、夜店、學校、咖啡館以及書店搭訕約會還要受到美國未婚男女的喜愛。

受訪者表示,上網認識約會對象比古老的方法好多了,可以免除很多尷尬的場面。因為從網路上可以先得知對方的興趣(避免話不投機),也可以知道對方來自何處(避免遠距戀情),並且在碰面前可以先聊聊以保安全,最後一個優點則是網路上有太多對象可以慢慢挑選。這些選項都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選答。

此外,「Love@AOL」還公布了調查中民眾選出的全美十個最好的約會城市,依序是亞特蘭大、洛杉磯、休士頓、底特律、達拉斯、奧蘭多、費城、舊金山、丹佛以及波士頓。最糟的十個約會城市則是:華盛頓D.C.、明尼阿波里斯、鳳凰城、邁阿密、坦帕、克里夫蘭、薩克拉門托、紐約、芝加哥、西雅圖。

離婚率為何不斷飆升?工作成婚姻一大“殺手”

  國際在線消息: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但是在現代社會,每天都有大量“細胞”死亡,究竟是什麼讓愛情和婚姻走向了盡頭?荷蘭社會學研究者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當今社會選擇離婚的女性中有28%是因為不能忍受丈夫是個“工作狂”,這個數字是幾十年前的三倍多!

  據《泰晤士報》3月12日報道,這次研究跟蹤調查了自1949年以來的1700名離異男女,並按他們的離婚時間分為1949年-1972年、1973年-1984年、1985年-1996年三組。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女性提出離婚的理由在這半個世紀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1949年-1972年提出離婚的女性中,8%是不滿配偶的工作過於繁忙,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就上升到了28%,另外還有30%的女性抱怨家務過於繁重,這與丈夫把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也有很大關係。除此之外,夫妻間缺乏關心和交流也是導致婚姻破裂的“慢性毒藥”。

  從事這項調查的荷蘭社會學者表示,隨著女性解放運動的深入,她們在經濟上更加獨立自主,而這在她們結婚和離婚的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女性不再為經濟所束縛,婚姻就成為一種平等的夥伴關係,離婚的“下限”的也就降低了,有沒有幸福感變得越來越重要。調查所揭示的這一趨勢已經呈現穩定狀態,自90年代至今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繁忙工作帶給婚姻的破壞力可以說是現代社會所特有的,而無法“相容”的生活習慣則始終是婚姻破裂的最大“殺手”。調查顯示,1949年 -1972的離婚案例中,73%的女性無法接受配偶在衛生和飲食方面的“壞習慣”,而男性中也有42%選擇了這一因素。而到了90年代,因此而和丈夫分手的女性仍然高達62%。

  值得慶倖的是,家庭暴力和外遇對婚姻的殺傷力有所降低。在1949年-1972年,54%的離婚婦女都提到了這兩項因素,而到了90年代,它們在離婚原因中所佔的比例分別下降到了21%和38%。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當婚姻遭遇危機

  上海電視台《七分之一》欄目播出節目《當婚姻遭遇危機》,以下為節目內容。

  演播室:不久之前,上海成立了一個特殊的俱樂部,其中的每一個會員卻都有一段痛苦的經歷。他們的痛苦,都來自于同一個原因──離婚。在這些會員身後,是一個數量正在不斷增長的人群。根據統計,2005 年,上海的離婚人數達到了3萬多對,而在全國範圍內,僅僅通過協議離婚的人數已經突破了100萬。離婚給他們帶來了怎樣的痛苦?他們又怎樣走出感情的低谷?它帶給我們對婚姻怎樣的思考?幾天以前,有兩位女士願意走到我們的鏡頭前,向我們講述自己的內心世界。

  記者:和你的前夫,是不是曾經也有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曾蓉:應該算吧,我覺得當時的感情是很深,也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相愛的一對,也從來不相信會有任何的變故。那種感覺就是萬箭穿心的感覺,到最後的感覺就是整個心已經完全死掉了。

  解說:曾蓉今年34歲,她現在是一名個體刀具經銷商。曾蓉是四川成都人,14年前,她在大學里認識的男朋友分配到上海的一家建築公司工作,為了能和男友共同生活,曾蓉放棄了自己在四川的一份不錯的工作,告別家人,離開了故鄉。

  記者:為了愛情,你可以遠離家鄉?

  曾蓉:普希金有一句詩,跟著自己所愛的人,下地獄是上天堂。所以那個時候雖然物質條件蠻艱苦的,但是新婚的一年兩年,確確實實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光。

  解說:兩年多以後,曾蓉生下了一個女兒。但就在這個時候,夫妻的感情卻出現了危機。掙扎了三年之後,他們的婚姻走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記者:在這三年的時間里,你在猶豫什麼呢?

  曾蓉:其實我覺得因為有孩子,不到萬不得已,我還是不想離婚的。

  記者:離婚,對于你來說是一個痛苦的決定嗎?

  曾蓉:很痛苦。我當時打了個電話給我前夫說,我們之間的緣分盡了,回到家,沒收拾東西,就拿了2000塊錢,去乘火車,到廣東去,到我姐姐那兒去。在火車站的時候,喝了一瓶白酒。

  記者:你平時喝酒嗎?

  曾蓉:平時不喝酒,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在大街上走了一天,沒吃東西,又是空腹,所以白酒灌下去馬上就醉了,走出去以後就天旋地轉,人完完全全就倒在地上了。

  解說:1998年,曾蓉和前夫領取了離婚証,大學時的戀情連同6年的婚姻一起宣告結束。前夫後來回了四川,曾蓉卻留了下來。都市迷離的夜色或許可以掩藏她的憂傷,但也讓她沒辦法看清,自己得到了什麼,又究竟失去了什麼。

  其實,在這座城市里,被失敗的婚姻所困擾的遠不止曾蓉一個人。

  汪可(化名):以前最相信的人都可以欺騙我,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值得我去相信呢?

  解說:汪可是上海人,她現在是一家公司的職員。結婚七年之後,汪可發現了丈夫的外遇。和曾蓉一樣,她也為這段婚姻掙扎了很長時間。一年前,她終于下決心離婚。

  記者:離了婚,就一了百了了嗎?

  汪可:還是選擇它可以最快地擺脫痛苦,但是又會感到有一種很失落的感覺。

  記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汪可:本來是三口之家嘛,以前就覺得家里吵吵鬧鬧,孩子唧唧喳喳。這里是電視機的聲音,那里是匆匆忙忙的腳步聲,我覺得心里也很煩的。那現在回家去了呢,沒有一點動靜,就連掉在地上的一根針的聲音也能聽到。

  記者:那是一段怎樣的日子?

  汪可:就是覺得精神恍惚,注意力集中不起來。就像無底的深淵、無盡的黑夜對我吞噬包圍。我覺得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出來的感覺。

  解說:因為相似的經歷,汪可和曾蓉最近走進了同一個地方:離婚俱樂部。2006年2月14號是這家俱樂部成立的日子。報名參加這個俱樂部的會員,都曾經經歷過一段不幸的婚姻。俱樂部成立的當天,一共來了30多名會員。王月是離婚俱樂部的創辦人之一。她是一家會所的經營者,並為俱樂部的活動提供場地。王月自己也離過婚,許多來會所的女性因此把她當作傾訴的對象。

  王月:我的一個朋友,過來以後,一進門把大衣一脫就問我,王姐我想跟你打聽一下,什麼地方有賣手槍的,我一下就很吃驚,我說為什麼?我想拿槍,我想買一支槍殺掉他。

  記者: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是什麼反應?

  王月:我認為她心理上有很嚴重的疾患。

  解說:王月告訴記者,在她認識的女性中,像這樣因為離婚而產生心理危機的並不是個案。

  王月:有些會性格都會改變的,比如從外向型性格會變成內向型,有些得了輕度的抑鬱症,瘋掉的都有。

  電影《一聲嘆息》片段

  解說:根據上海民政局的統計,2005年,全上海一共有30745對夫婦協議離婚,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84對夫妻用協議的方式結束婚姻。而在全國範圍內,離婚率比20年前提高了6倍。與此同時,因為離婚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被人們關注。

  舒心:離婚過程當中是一個矛盾的心理,或者是一個衝動的心理。離婚之後的心理,更多的是一種報複心理,一種自閉心理自責的心理。

  解說:舒心也是離婚俱樂部的創辦人之一,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姻家庭委員會委員。最近兩年里,舒心曾經接觸過上千名離婚者。根據他的統計,大約四成的離婚者在離婚之後會產生無助、失落的情緒,這個心理陰影期會持續三到六個月。

  記者:這些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的話,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舒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狂燥、報複,另一種就是自閉。自閉嚴重的,再往前邁一步就是自殺。

  記者:你接觸過這樣的?

  舒心:我接觸過一個,就是在自己的手腕上割了三刀。

  解說:這樣的情緒,汪可和曾蓉都曾經經歷過。

  記者:在當時,你自己的這種情緒、脾氣有沒有什麼變化呢?

  汪可:就是缺乏耐心了,或者就是暴躁了。或者有一點點事情容易發火,有時候發怒的時候,還會拿著家里的東西就砸。我想你既然要毀了這個家,我也要把這個家從我手里毀掉。

  記者:在那段最痛苦的時候你想得最多的是什麼?

  曾蓉:覺得死是一種解脫。

  記者:經常會有這樣的念頭嗎?

  曾蓉:不止一次,應該說不止一次。

  解說:離婚之後,曾蓉沒有再結婚。她和11歲的女兒相依為命。曾蓉的刀具生意基本可以保証母女倆衣食無憂,但女兒將來的學費卻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不久之前,曾蓉在街上遇到了一個星探,他鼓動曾蓉去面試業余平面模特。盡管知道這一行大多是年輕女孩子在做,曾蓉還是決定去試試。

  記者:為什麼來到上海?

  曾蓉:命運使然。

  記者:為什麼說命運使然,好像很身不由己的感覺嘛。

  曾蓉:就是啊,我這一生都身不由己。

  記者:所以你想改變一下?

  曾蓉:嗯。

  解說:在別人乃至自己的朋友面前,曾蓉說她對目前自己的情況常常是欲言又止。她多次告訴記者,現在的她已經開始嘗試積極地面對全新的生活。但盡管如此,離婚對她來說,終究是一段無法回避卻又不願提及的往事。

  記者:那個時候,你會把自己的這種痛苦告訴別人嗎?

  曾蓉:誰也不能說。單位里的同事不能說,公公婆婆不能說,爸媽也不能說,怕他們擔心,朋友也不能說,我還是希望我老公有一個好的形象。

  記者:為什麼不願意告訴別人?

  汪可:畢竟離婚不是什麼好事,有的時候是越傳越離譜,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去產生這些麻煩的事情吧。

  解說:離婚一年的汪可,直到現在還跟大部分同事隱瞞著自己已經離婚的事情。在她最痛苦的時候,她選擇了去舒心的婚姻咨詢公司,尋求安慰。

  舒心:她很憔悴,很無助的神態,就是活著沒意思,我不看在兒子的份上我早就想了結自己,就是沒意思了,她說過這樣的話的.

  記著:那你怎麼來安慰她呢?

  舒心:那麼這個時候我就跟她說了,我說你如果改變不了的話,你就應該放棄他。你不能老是為這種情而困,為這段情而累。反而就是為這段情所害。

  記者:你說完這些話之後,你覺得對她來說有效果嗎?

  舒心:有效果,她明白了。對啊,我為什麼還要為這些事情,這些雞毛蒜皮的、雞零狗碎的事情再去操心?其實我這個人是多愁善感的女人。

  記者:你這樣不願意跟同事說的事情,卻可以和舒心或者是咨詢公司里的陌生人來談?

  汪可:因為陌生人和我沒有特別的社會關系,就是他們知道了,最起碼可能對我不會產生這種不利的影響吧,所以我覺得很放心。

  解說:這一天,又有人來找舒心傾訴自己的婚姻生活遇到的麻煩。兩年間,舒心不止一次地接待這樣的咨詢者。他發現,和各種離婚服務需求相比,離婚者心理方面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這也是促使他萌發了辦這個離婚俱樂部的原因。

  舒心:提供離婚交友、離婚聯誼,讓他們傾訴或者說讓他們互相療傷這麼一個機構,他們是迫切需要的。

  記者:那你就不擔心他們之間相互傾訴彼此的不幸,會讓他們感到更痛苦?

  舒心:一個痛苦由兩個人分享或者分擔就減少了他的痛苦

  解說:2月19號,離婚俱樂部舉行了成立之後的第一次活動。活動的形式是一場座談會,十多個會員參加了這次活動。組織者還請到了幾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解答會員的疑問。為了保護離婚會員的隱私,記者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記錄下這次活動的全過程。

  李先生(離婚俱樂部會員):實際上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這種情況之下,平常大家都有工作做,都有家務事幹,最難過的是逢年過節,尤其是春節的時候,不想跑親戚,也不想跑朋友,自己在家里面呆著,確實是一種很空落,空虛

  解說:在和幾位專家和十多個會員交流以後,這位李先生對記者談起了自己目前的內心世界。

  記者:那婚姻和情感本來是很私密的事情,你為什麼會願意和這些素不相識的人來訴說自己的婚姻經歷呢?

  李先生:有些話你不能和家人說,不可以和單位同事說,但是在這樣一個場合,大家反而沒有什麼顧慮,倒好說一些。

  記者:你希望在這里得到什麼?

  李先生:我希望能夠增加一個交流的機會,擴大一點自己的知識面,因為人不能壓抑太久,需要溝通,不一定需要解決什麼問題,但能夠傾聽,內心已經有一個宣洩的地方,要舒服多了。

  解說:由于除了每年需要繳納會費之外,參加活動的會員還需要額外交一筆價格不菲的活動費。因此雖然這次活動向許多會員發出了邀請,但是最終來參加活動的會員並不多。

  顧駿:這個俱樂部它是一個商業機構,但總的來說,這樣一個俱樂部的出現,其實反映了個人對社會性幫助機構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解說:顧駿,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他認為,以前在婚姻出現危機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向單位、向社區求助,但是現在,婚姻狀況越來越成為人們的隱私。當離婚對當事人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創傷時,如何拓展新的傾訴渠道,緩解離婚者的心理壓力,就成為一個新的課題。離婚俱樂部畢竟是一個商業公司,要滿足離婚者的心理需求,恐怕還需要調動各種社會力量。

  記者:哪些社會層面、哪些社會力量或者說哪些社會機構應該承擔起滿足這些離婚者心理需求的責任呢?

  顧駿:市場化肯定是第一個,第二塊就是有一些社會組織,這個也就是說我們在社區也好,在社會團體也好,這是帶有公益性的。另外有許多有一定能力的完全可以自己組織起來,比如像網絡上的聊天也可以,一些社團也可以。就通過自己組織起來以後,形成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中間,可以為大家彼此療傷,彼此激發出對生活新的信心。

  汪可:我覺得生活還是美好的,我應該努力地去把握。

  記者:你現在還相信愛情嗎?

  曾蓉:現在相信,只要我自己還給得出來,我就相信還有。

找老公標準 開出4要求

■翁虹說這次失敗的婚姻讓她深刻地體會到一個男人的大度和胸襟實在是太重要了。她說她的一個好朋友曾跟她說,一個男人如果要找女明星做老婆,一定要具備以下4個素質,不然一定不會幸福,一開始她還不信,現在徹底相信,並將作為以後找老公的標準。

1、要有成功的事業
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要覺得自己是完全征服了對方。

2、要有共同的藝術語言

要懂得理解藝人的工作,要百分之百地予以支援和諒解。

3、要有開闊的胸襟

要對對方有足夠的信任感,不能看到某些報導就猜疑,要始終相信當一個女人走進婚姻,她總希望是一輩子的。

4、要耐得住寂寞

藝人的工作是忙碌的,有時照顧不了家庭和老公,並不是說明她不愛,所以一定要支援,要忍耐。

翁虹笑說:「這4個要求真的很難做到,我不知道還嫁得出去嗎?」

Thursday, March 16, 2006

國中小學生數學測驗結果出爐 計算好 推理能力較差

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2006年台灣區國小學生數學能力測驗結果16日公布,結果發現,在國際比較的部分,國內學生的計算能力並不差,甚至有優於美國學生的情況,但理解、推理能力明顯不足,國內學生遇到幾何圖形,或需要推理、轉折的敘述性題目表現較不佳。

這份調查是今年3月初進行的一項數學學習成就測驗,考題由美國數學協會命題小組進行命題。

在全國各區隨機挑選常態編班的60所國中小,以班為單位進行測驗,共回收46所國小與12所國中,其中國小生佔3/4,國中生佔1/4;共測驗台灣地區1662人,平均分數為9.7分,滿分者有4人,包括1名國一生與3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20分以上的89人,10分以下者有953人,成績稍嫌偏低。

測驗結果發現,由各題答對率的資料顯示,答對率最高的題目均是數與量的題目,且都著重在計算結果,可見對這階段的學生來說,運算的能力應該是比較有把握的部分,但在數線、平面或立體幾何及邏輯推理的表現較弱,可能和學習中較少接觸相關觀念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測驗也發現,因台灣目前採行常態分班,所以對國外教授所設計的考題水準,在學習與程度上表現較屬於後段的學生答對率顯然較不理想,執行調查的單位認為,這類學生應列為輔導對象。至於答對人數最少的題目,1題是立體幾何,另1題則是邏輯推理。

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理事長林文虎說明,在成績表現部分,7年級(國一)的平均表現未必比小六學生還要好,而在區域比較部分,都市學生的成績也沒有比郊區學生好很多,尤其是成績最好和成績最差都落在幾個大都會,顯示大都會的學生學習成就極為不平均。

獲得滿分的學生分別是就讀北市東門國小的呂紹瑜、中市永安國小的黃振恩、中縣社口國小的許力儒與高縣青年國中的尤

交往2個月就全壘打! 7年級生勇敢嚐禁果?

你知道現在7年級生的性觀念、性態度有多開放?根據台灣婦產科身心學會做的最新調查指出,平均13至25歲的新世代中,近半數在18歲前發生第1次性行為,其中16至18歲高中生第1次平均性行為年齡為15.9歲,在13至17歲年輕族群中,17歲前有性經驗的比率高達9成3。婦產科醫師認為,太早發生性行為,增加子宮頸癌的機率也大增。

調查中顯示,18歲以前發生第1次性行為,性平均年齡為15.9歲,遠比在18歲以前發生性行為的成年人平均的16.8歲,還更早;另外,在13至17歲青少年族群裡、17歲以前初嘗禁果又高達93%,遠遠超過18至25歲族群的24%。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理事長鄭丞傑表示,子女性解禁永遠比父母想得還要早!從調查中指出高中生每5人已有1人有過性經驗,一半以上都發生在18歲以前,許多16至18歲男女朋友,受訪時更坦然表示,交往不到2個月就已經達到全壘打。

鄭丞傑指出,現在高中生性觀念開放,交往過程常成為先性後愛的模式。情竇初開的首度交往也許維持4個月左右,如果是第2次交往,對於性態度就更不矜持,他說,對於性知識的觀念不足,不僅很容易感染性病,女生也提高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

以上調查結果由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以及美商默沙東藥廠聯合舉辦的網路抽樣「7年級生性生態關鍵報告」,自2005年11月3日至16日,以全國 13到25歲的新世代年輕人為研究對象,研究新世代年輕人的性行為,有效問卷1068份,以及200份父母親有效問卷,抽樣方法依人口結構進行配額抽樣,抽樣誤差值在95%信心水準以下,不超過正負3%。

7年級生 初戀130天「奔本壘」

【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奔回本壘」意指男女交往進展到完成性行為,一項針對年輕人的調查顯示,初戀男女從牽手、接吻到上床,平均一百卅天回到本壘,但告別純純的愛,與第二個情人發生性行為的時間只要六十八天。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美商默沙東藥廠昨天發表「七年級生性生態關鍵報告」,以台灣地區十三到廿五歲共一千零六十八位年輕人為對象,男女各半,其中十三到十五歲的受訪者有兩百人,均事前經過父母同意才受訪。調查顯示,年輕人偷嘗禁果的年齡愈來愈早,每五個高中生就有一人已非處子之身。

受訪者中,三成三已有性行為,其中十三至十五歲國中生有性經驗者佔百分之二、十六至十八歲高中生則有一成九,半數有性經驗的年輕人,第一次都發生在十八歲以前。而十八歲以前就有性經驗的成年人,第一次平均年齡是十六點八歲,現在十六至十八歲有性經驗的高中生,第一次平均年齡十五點九歲,比過去早了近一歲。

調查顯示,第一次談戀愛,認識到牽手十四天、牽手到接吻廿九天,接吻到愛撫則要七十天,進展到性交,總共要一百卅天。但分手之後,交上第二個情人,奔向本壘的時間大幅縮短,平均六十八天。

最令人訝異的是,愈年輕愈「猴急」,第二次戀愛之後,高中生就初嘗禁果者,從交往到上床只需四十九天,比大學生的六十三天、成年人的七十六天都來得快。

即使年紀輕輕就有性經驗,父母多半並不知情。調查顯示,家有高中生的父母認為孩子首次性經驗的年齡應該發生在廿二點六歲,但高中生自己的答案卻是十五點九歲,七成偷吃禁果的高中生也坦承,絕不會把自己的性事告訴父母。至於性知識的來源,主要來自網路和同學間的討論。

【2006/03/17 聯合報】

高中生初嚐禁果年齡降至15.9歲

【中央社台北十六日電】

台灣新世代年輕人性態度越來越開放,最新調查指出,國內十三至二十五歲七年級生中,有半數第一次性行為發生在十八歲以前,高中生初嚐禁果的平均年齡,更降至十五點九歲。醫師提醒,太早發生性行為,可能提高罹患子宮頸癌比率。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今天發表「七年級生性生態關鍵報告」,在對全台一千零六十八位、十三歲至二十五歲的年輕男女,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後發現,七年級生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時間,遠比父母認知中的來得早。

調查顯示,半數有性行為七年級生的第一次,都發生在十八歲以前,其中十六至十八歲的高中生,第一次性行為平均為十五點九歲,遠比在十八歲前發生過性行為成年人的十六點八歲,提早了將近一歲。

十三至十七歲的少年族群,在十七歲以前即發生性行為的比率,甚至高達百分之九十三,遠超出十八至二十五歲青年族群的百分之二十四。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理事長鄭丞傑表示,尤其是七年級後半段、八年級前半段的年輕人,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時間越來越早,而父母親認知、想像中的子女初次性行為時間,更與實際的狀況,至少相差有六、七年之多;子女十八歲以前就已經發生性行為的比率,也比父母預估的要高出百分之九。

不僅如此,七年級生開始交往到發生性行為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而且「越年輕越急」,鄭丞傑指出,高中生平均交往不到兩個月,就到達「全壘打」階段,比其他年齡層至少快上半個月以上。

他說,不少高中生第一次與異性交往時,還可以維持三至四個月後,才發生性行為,但交往兩次以上,往往就急著要先發生性行為,再開始談戀愛,這種先性後愛的觀念,加上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讓年輕人感染性病,甚至子宮頸癌的機率也越來越高。

鄭丞傑強調,台灣三十歲以下罹患子宮頸癌的比率,過去十年間,增加了兩倍以上,主要的原因就是年輕人太早發生性行為、不懂得使用保險套及擁有多重性伴侶,因此,未來除了加強相關衛教外,政府也該考慮引進子宮頸癌疫苗施打。

【2006/03/16 中央社】

草莓族 平均交往68天就嘿咻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現在年輕人越來越早偷嚐禁果!最新調查報告發現,七八年級青少年初次性行為年齡越來越低,三成三草莓族有過性經驗。每五個高中生就有一人已非處子之身,半數以上的年輕人第一次都發生在18歲以前;父母多渾然不知。

最令人驚訝的是,越年輕的草莓族似乎就越猴急,有過性經驗的受訪者中,大約是在交往68天之後,發生性行為,但對已經不是處男處女的高中生來說,只要49天,就可以全壘打,奔回本壘。

第一次談戀愛,從牽手、接吻、愛撫到性交,還可以等上四個月,但分手之後,交上第二個情人,就忍不住了,大約只要兩個月就能進展到性交的地步。從性別來說,男生確實比較猴急,不論是愛撫或是性交,所需要的時間都比女生還短。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美商默沙東藥廠今天發表「七年級生性生態關鍵報告」,該研究係以台灣地區13到25歲新世代年輕人為研究對象,研究新世代年輕人的性行為及性觀念,有效問卷達1068份,另外還有200份父母親有效問卷。

結果發現,七年級生的後半段、八年級前半段似乎急著想「嘿咻」,在18歲以前發生過性行為的年輕人中,第一次性交平均年齡為16.8歲,將近兩成的受訪者,在15歲之前就有過性經驗。另外,親子兩代之間,對性的認知差距大,近八成的家長不會與小孩討論有關性的話題,家中有成年子女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小孩第一次性行為應該發生在23.9歲,結果子女回答是19 歲。

家中有高中生的父母以為孩子首次性經驗的年齡應該發生在在22.6歲,結果高中生的答案卻是15.9歲,七成偷吃禁果的高中生是不會把自己的性事告訴父母。

【2006/03/16 聯合晚報】

Saturday, March 11, 2006

女人就愛說反話

小王跟我說,他和他母親相處三十多年,直到最近這兩年,才搞清楚,他媽媽說「不要」時,其實是「要」的意思。
爸爸剛剛去世,小王很怕媽媽寂寞,一直想要讓她開心,卻總是揣度不出她真正的心意。比如說,他問媽媽:「今天天氣很好,我陪妳出去走走,吃個晚飯。」媽媽會馬上說:「不要啦,幹嘛浪費錢。」可是,如果他真正把媽媽的「不要」當成「不要」,自己出去吃晚飯,沒有帶老娘一起去的話,老娘會很不高興,一整晚都嘟著嘴巴看電視,悶不吭聲,要不就說自己腰痠背痛,長吁短嘆。
試驗了很多次以後,他才發現,媽媽那一代所受的教育,和他這一代的女性不太相同,她們說「不要」,是「不好意思」的意思,其實很想要,只是表面上要矜持一下,不要麻煩別人。
表面氣卻窩心
帶她到昂貴餐廳,她也會說「不要浪費錢,這些菜我煮得都比這餐廳好吃」,好像他想孝順一下,都吃力不討好似的,事實上,媽媽還是很高興,會跟左右鄰居太太說,我兒子帶我到哪個貴得要命的餐廳吃飯,表面上罵兒子不知省儉,事實上,她覺得很窩心,知道兒子對她好得很,愛惜她而不愛惜錢。
後來他學會跟媽媽溝通的方式,就是「再問一次」,「真的不要噢?不要的話,我就自己出去了。去啦,去換個衣服,我們到外頭走走。」加點溫柔的「命令」口氣,母親就會就範。
但這一套可不是放諸四海皆準。很多女孩很直接,如果她說不要,你還硬拗,她肯定會覺得你不體貼、不講理。
女人說要,到底是要還是不要呢?要看她的個性。現在的女孩,百分之八十是不愛拐彎摸角的。但我也看過不少女生,習慣用「以退為進」的方式來讓男人猜心。安娜和她男友相戀三年,安娜覺得自己快要三十歲了,很想結婚,但男友生性呆直,遲遲不求婚,安娜用的招術竟然是:「我不想結婚,我是個不婚主義者,你應該也沒有家族壓力吧。」男友也回答她:「沒關係,不結婚也挺好。」讓她氣個半死。
 怪不了男友,要怪她自己。要不擅長猜心的人猜心,是跟自己過不去。

吳淡如

網路牽紅線

網路牽紅線
林香宏 施純靜找到另一半

網路交友在現今是非常熱門的交友方式,但在10年前網路部落格、交友網站還未普及時,林香宏和施純靜就已藉著網路留言版展開兩人愛情之路,至今兩人結婚7年,還生了1個可愛女兒。報導╱黃筱筠 攝影╱李芃葳

現在網路交友常充滿陷阱,但林香宏說,在10年前,大家比較單純,也因為那個時候環境單純,才能互相在網路上互相交心、分享心事,甚至賺到一個老婆。
網路結緣
討論話題開始互相留言
在民國86年,網路正要開始起飛的環境裡,林香宏跟施純靜兩人在上班之餘,喜歡上網討論正在流行的事物或是跟網路中不知名的人分享心事,沒想到1個「CALL機減肥話題」牽起兩人的情分,施純靜說,當時網站不像現在部落格或是個人新聞台這麼發達,討論話題都會在網站留言版上,當時,手機還不是很普遍,大家都使用CALL機,因此,施純靜的朋友跟林香宏在網路上熱烈討論,如果將CALL機掛滿腰上,全部一起響,會不會達到減肥功效,這個話題,讓施純靜覺得兩人很無厘頭,也因此加入討論,才跟當時暱稱「小香」的林香宏開始互相留言。

專家說
先留言了解個性
網路交友一開始,不要馬上就留下自己私密的住址或是聯絡電話,應該多互動、留言,慢慢了解對方個性後,再考慮要不要留下即時通、MSN等網路通訊帳號,尤其,有些人一開始就說自己很有錢或是自己的職業是律師、醫師等較多薪水或較高地位的職業,更加要留意小心是否是騙人。

見面聯誼
網路公司活動兩人初見面
兩人在CALL機話題後,常會在網路互相留言互動,兩人從來都沒想過會有見面的機會,林香宏說,當時有心事可以跟網路上認識的人聊,大家不知道真實身分,也不會覺得有壓力,當時網友更不會像現在網路交友,以見面甚至發生性關係為出發點。

用字讓人印像深刻
不過,巧的是,當時兩人留言的網路公司,湊巧要舉辦活動,希望網站上留言的人可以出來幫忙,也認識一下留言人的真面目,當時,林香宏跟施純靜也都參加了,當施純靜看到暱稱小香的林香宏,有點驚訝,施純靜以為小香是女生,沒想到是個身高很高的「男子漢」,而身高高也是施純靜對小香的第一印象。
小香說在網路上施純靜喜歡用「咩」當語助詞,因此對施林純淨的印像就是這個女生很喜歡用「咩」,而第一次看到她時,就聯想到「喔!原來喜歡用『咩』的網友就是她喔」。
這次活動之後,熟的網友開始互相留電話,兩人也跟一群網友留下聯絡方式,之後,常常大家一起出來吃飯、聊天,施純靜說,這樣過了大約半年後,有一次,大家又約出來到海邊玩耍,這時候,她突然發現一路上小香都跟在她後面,雖然,她不知道為什麼小香會一直跟著她,後來才知道小香「心懷不軌」,之後兩人慢慢越走越近,就自然而然在一起,但說到這段經過,小香直說會跟在施純靜後面「純屬巧合」。

專家說
小心自身私秘資訊
YAHOO!奇摩公關主任吳苑如
根據網路調查,有39%的女生,在網路交友必須留言5到10次才會留下網路通訊方式,因此網路交友必須要小心自己的資訊,預防有些人追求不成而騷擾,若要約出來見面,也不要單獨約出來,並且選擇明亮、公開場合。

結婚生子
相識1年多連戰證婚
兩人交往非常順利,大約在1年多後就結婚了,當時兩人是第1對因該網站而認識結婚的夫妻,網路公司還特別舉辦了連戰證婚百對結婚佳偶,邀請其他99對公證的夫妻加上林香宏夫妻,一起接受當時擔任副總統連戰的祝福。
林香宏說,以前網路很單純,從來沒想到網路可以找到自己另一半,當初網友都是真心的交往、思想單純,很少會想約出來見面,就算在網路上很熟的網友,要見面也不會單獨,通常都會一群人,也就是這樣單純的想法,才會找到相知的另一半。
如今兩人結婚已經7年,也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女兒,以前林香宏還沒結婚前喜歡在下班後,上網留言跟網友交流、討論話題,現在林香宏則說,最喜歡在下班後陪伴女兒跟老婆。

專家說
審核跟自己相投的人
YAHOO!奇摩公關主任吳苑如
網路交友可以先排除自己不喜歡的身高、體重、興趣的異性。相對的,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也更容易,尤其現在網路交友都先自我介紹、貼出照片,可以初步審核出跟自己相投的朋友,不過交友要真誠,留言時最好不要使用匿名,要讓另一方知道是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