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Thursday, August 31, 2006

中國首部女性生活藍皮書:婚姻對幸福感影響最大

中國首部女性生活藍皮書《二OO六年:中國女性生活狀況報告》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藍皮書指出,婚姻對中國女性的幸福感影響最大,其中第一次結婚的已婚女性幸福感最高。

報告根據全國婦聯華坤女性生活調查中心和《中國婦女》雜誌聯合主辦的“中國女性生活品質問卷調查”結果得出結論。這項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南寧、哈爾濱和西安八個中心城市展開的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工作狀況”、“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社會保障”、“婚姻家庭”、“業餘生活”、“居住環境”、 “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幸福感”,以及“高品質的生活要素”等九個方面。調查對象主要為二十至七十歲之間、收入中等偏上、有較強消費能力的女性。

報告稱,百分之四十五點六的受調查女性用“幸福”來評價自己的婚姻;約百分之二十的女性認為自己與丈夫“相敬如賓”;百分之三十二的女性對婚姻感受“平淡”;以“冷漠”和“痛苦”來形容自己婚姻的不到百分之二。

調查採用五級量表的方法對感到“很幸福”、“比較幸福”、“一般”、“不太幸福”、“很不幸福”進行賦值,結果發現,被調查者對生活的總體幸福感是三點八七分。“婚姻感受”是影響被調查者總體生活品質感受最為重要的指標。在被調查者中,幸福感最高的是第一次結婚的已婚女性,為三點九二分,而喪偶女性的幸福感最低,只有三分。

來源:中國新聞網

滬首批婚姻家庭指導師露面 四成婚姻指導師為"自救"

2006年8月27日 03:38

  在美國電影《史密斯夫婦》的開始和結尾,史密斯夫婦都在和一名婚姻家庭指導師對話,接受婚姻治療。如今這樣的指導師也將走進我們的生活。昨天,上海市首期婚姻家庭指導師培訓班結業,滬上 140名市民通過了全國首次認證統一考試,成為本市首批婚姻家庭指導師。這些剛畢業的婚姻家庭指導師頗受心理諮詢機構、白領交友公司甚至是企業青睞。

  企業為員工解除後顧之憂

  在昨天的畢業典禮上,e友網都市白領俱樂部、上海維情諮詢公司、上海恒實投資集團就迫不及待趕到現場招兵買馬。除此以外,還有十幾家白領會所、婚介公司紛紛拋來繡球。有的招聘婚姻分析師、交友顧問,有的招聘網上情感諮詢師,還有的公司派出人事部專員,前往招聘婚姻家庭專職人員,以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

  上海恒實投資集團董事長助理鐘楠告訴記者,處理好家庭關係能夠讓員工更好地
工作,但目前人事經理無法解決員工的家庭問題,因此想聘請一個專業人士坐鎮,為員工的婚姻家庭把脈。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三家公司在現場都物色到了一些中意人士。

  據悉,在培訓前婚姻家庭指導師諮詢指導的收費標準頗受關注,有專家預測,婚姻家庭指導師的收入以後可能超過律師,每小時在300元至800元之間。果不所料,維情諮詢公司現場就開出了每小時300元。

  該公司負責人舒心告訴記者,比起社會上一些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為婚姻“把脈”,能更專業地運用醫學、心理學、法律、社會學等知識,加上足夠的生活閱歷,能引導當事人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婚姻家庭中出現的問題,理智地處理相互之間的矛盾。

  國內人才缺口百萬

  記者在結業典禮上看到,在上海首批婚姻家庭指導師中,大多為已婚者,來自於社會的各個行業,如律師、醫生、行政人員、社區工作者、婚介機構、心理諮詢機構等。

  “不為工作,卻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據介紹,首批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中有40%為了“自救”。他們來自高知(資)家庭,處於事業的黃金時期,卻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在培訓時,許多人開著寶馬車來訴說精神上的孤獨。

  在“自救”的隊伍中,35歲的惠格外矚目。她是和丈夫一起來參加畢業典禮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結婚兩年後我們之間說話越來越少,家裏兩間房,每天下班各自只進自家‘門’,即使需要關照對方也靠留字條,一個屋檐下竟像陌生人。”惠告訴記者,在參加培訓前她一度想過離婚。沒想到,培訓後頗有收穫,惠不再默默地面對僵局,主動和丈夫溝通,還改變了形象,發現其實兩人之間只不過被生活的瑣事相隔。

  新職業期待更多男性

  歐美國家每500人就擁有一名婚姻家庭指導師,全美有婚姻家庭指導師60萬人。在我國,該行業才剛起步,從事婚姻家庭指導的專業人員尚不足5000人。國內將近30萬人才有一名婚姻家庭指導師,市場需求和差異過大。據預測,我國今後至少需要100萬名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專業人員。

  上海婚姻家庭指導師培訓基地負責人張華透露,今後,上海婚姻家庭指導師培訓基地計劃每天培養千餘名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不過,培訓基地希望更多男性加入。首批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大多都是女性,只有37名男性。很多人在面對婚姻家庭問題時,更希望用男性的理性思維來解決問題。
選稿:王斌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陳裏予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國人生育態度:32歲想婚 35歲才生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一項訪問台灣民眾生育態度的調查顯示,民眾最想結婚的平均年齡是卅二歲,而且希望結婚兩年半後才生小孩,剛好接近女性不易受孕的年齡,專家研判這或許是國人生育率逐漸下降的原因之一。

成大公衛系與附設醫院婦產科今年六月進行的「二○○六台灣民眾生育態度調查」,訪問廿五歲至四十四歲民眾,有效樣本共一千零卅三份,一探育齡民眾的生育想法。

成大公衛系助理教授許甘霖說,內政部統計九十二年台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只有一點二四人,到了一百年,台灣夫妻可能都只生一胎。值得注意的是,受訪民眾想生孩子的兩大理由,一為有小孩比較像個家,二為能促進夫妻感情,有別於以往為了傳宗接代的責任。

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劉志鴻說,不少夫妻對生育年齡缺乏警覺性,不知女性過了卅五歲,生育能力下降,四十歲以後更只有卅五歲的一半。有婦女看到名女人在四、五十歲生小孩「輕而易舉」,殊不知有些人可能借卵才生下小孩。

不少受訪者不願生小孩,原因依序是擔心經濟負擔、教育及生活品質惡劣;他們認為有效鼓勵生育的方法,依序是改善教育制度和降低教育費用、改善治安和經濟狀況、提供生產補助與托育服務。

【2006/08/27 聯合報】

Sunday, August 06, 2006

婚禮後 一成新娘憂鬱

【蔡筱雯╱綜合外電報導】策劃一場如童話般的完美婚禮,是許多女孩的夢想,然而十個新婚女性當中,就有一人出現婚後憂鬱症,感覺人生空虛,甚至對老公也失去「性」趣。
專家籲勿期望過高
過度費心籌備婚禮是婚後憂鬱症(post wedding depression)的主因,有愈來愈多人想要與眾不同的特別婚禮,不惜投資大量時間與金錢規劃細節,甚至有人以「新娘酷斯拉」(bridezilla)來形容要求過高的準新娘,籌備過程稍有不順,就如同酷斯拉怪獸般大發雷霆。
美國專門研究婚禮產業的「婚禮報導」機構指出,美國今年已有250萬對新人舉辦婚禮,平均每對要負擔1.44萬英鎊(90萬元台幣)的費用,也有人耗費一、兩年光陰籌備,由於過於投入,在婚禮過後頓失目標,還要面對龐大帳單,憂鬱油然而生。專家除了提醒女性務實,勿對婚禮期望過高,也主張尋求親友或專家協助,還有網友搞笑建議,乾脆換個丈夫,再辦一場婚禮,就不會失落。

婚禮後憂鬱症紓解方法
˙不要對婚姻生活期望過高,以為婚禮後一切都不同
˙給自己時間,慢慢調適
˙找親友聚會,促膝談心有助放鬆心情,或尋求心理專家諮商
˙妻子與丈夫同樣要作出某些讓步,以維護婚姻
˙在蜜月之後,安排幾次輕鬆的夫婦旅遊,增進感情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