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Wednesday, November 30, 2005

愛「炒飯」青少年易憂鬱比例高?校園議論紛紛

 記者陳俊名、黃介亭/台北報導

青少年的憂鬱竟然跟「性行為」有關係,美國一項研究數據顯示,性行為越活躍的青少年,容易罹患憂鬱症和有自殺企圖的比例,是處男、處女的3倍,這項話題開始在校園裡引起大家的討論。

聽說「炒飯」頻繁容易得憂鬱症,而且容易有自殺傾向的比例是處男、處女的3倍。校園裡的同學們議論紛紛,有人說得頭頭是道,有人跑給攝影記者追。

引起討論的研究報告,來自美國華盛頓,內容是性活躍的青少年,容易憂鬱的比例男生是25.3%,女生8.3%,是處男、處女的3倍左右。

自殺傾向部分,愛炒飯的青少年,男生比例達6%,女生有14.3%,同樣比處男、處女高出許多。

專家分析原因,男生的壓力來自於要征服女生的同儕壓力,女生則是情感太脆弱。

憂鬱症、和自殺找上了青少年,而且和性行為扯上關係,專家認為台灣也有相同問題,不知您打算怎麼解讀這份報告。

Sunday, November 20, 2005

美兩家大型婚姻介紹公司被告上法庭

美國兩家大型婚姻介紹公司最近都吃了官司,被控操作不當和對客戶有欺詐行為。

這兩家公司都是互聯網婚姻介紹公司,一家是Match.com,另外一家是雅虎(Yahoo)的婚姻介紹服務部。

Match.com是最大的互聯網婚姻介紹公司之一,其客戶人數據信多達1500萬人,他們每人每月付出約30美元的會員費,希望能夠通過match.com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現代都市生活意味著越來越多人的缺乏時間或是機會結識其他人和進行約會,他們於是把希望轉向了婚姻介紹業。美國的婚姻介紹業目前每年的收入達到2.5億美元。

行業的成功意味著競爭的加劇。Match.com被控為了防止一些客戶轉向其他的婚姻介紹公司,讓員工給他們發送內容浪漫的電子郵件。

根據最近在洛杉磯提起的一樁針對Match.com的訴訟指控,這家公司甚至派員工與沒有引起其他人興趣的客戶約會,以避免他們對Match.com感到失望。

婚介陷阱

Match.com否認他們有類似行為,但是拒絕對有關的訴訟發表評論。

在另外一個獨立的訴訟中,互聯網巨頭雅虎的婚姻介紹服務部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被控違約、欺詐和不正當商業行為。

訴訟的原告是一名居住在佛羅里達的男子,他指控雅虎在網站上張貼虛構的客戶介紹,以便製造他們有大批客戶的假像。

雅虎目前還沒有就此發表評論。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人樂觀程度高居世界榜首

  東方網11月18日消息: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帶來了一個意料之中的結果——中國人對他們自己和整個世界都感覺良好。這篇題為《中國人認為前途一片光明》的文章援引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提供的一組有關人們樂觀程度的數據表明,與其他國家的人相比,中國人對未來是最充滿希望的。

  據最新公佈的這項調查顯示,76%的中國受訪者覺得5年來他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並認為未來5年的日子將會更好,而且他們對國家的狀況也頗為滿意。在17個同樣接受這項調查的國家中,中國人的樂觀程度高居榜首。與之相比,在美國認為日子越來越好的人只有48%,比2002年夏天調查時降低了 13個百分點。這項調查是5月下旬在中國大陸一些大城市進行的。

  分析家說,中國人的樂觀情緒無疑與經濟發展有關。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高達92%,大城市的人們收入越來越高,消費有了更多選
擇餘地,而且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大大改善。

  這家美國報紙說,這似乎在政治上也給中國帶來了好處。調查顯示,中國72%的受訪者表示對國家的狀況很滿意,這個比例在全世界17個接受調查的國家中是最高的。在德國和美國對國家表示不滿的受訪者分別佔到了73%和57%。

  皮尤研究中心還發現,中國人的“個人樂觀情緒和自信”還體現在如何看待國家在海外的形象問題上。在接受調查的人中,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7個認為中國在世界上很受歡迎。

  儘管如此,也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覺得自己是個贏家。調查發現,有31%的中國受訪者認為過去5年他們的生活退步了。皮尤研究中心指出,這一結果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並沒有惠及所有人。

女博士理想調查:讀博只為能夠留校任教

  實習生 張晨

  “學術和我的博士頭銜無關”

  “如果碩士就能留在高校當老師,我肯定不會繼續讀博。”當老師一直是郝嚴的願望,留在高校對她來說更是一個理想。

  今年剛開始念心理學博士研究生一年級的她,正一步步把這個理想變成現實。

  在筆者的大量採訪中,半數以上的女博士生表示,自己選擇讀博並沒有什麼宏大的理想,只是希望“能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同時,80%的女博士期望畢業之後能夠留在高校工作。

  郝嚴便是其中之一。雖然博士生的課業很辛苦,但她很滿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覺得會有一個自己喜歡的未來。三年的博士畢業之後,便能夠成為高校教師,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個誘惑。”

  “高校教師”,對郝嚴和很多女博士生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職業選擇。

  在大部分女博士生眼里,“在高校”意味著一種很受女生歡迎的生活方式:更多的自由時間,更多的學習機會,良好的社會聲譽,還有單純安靜的就業環境之類。對她們而言,“博士”是一個漂亮的頭銜。

  郝嚴說,“博士頭銜和我要做的研究沒有什麼聯系。學術上的追求在我看來和博士頭銜無關,做研究的能力也不需要用這個頭銜來証明。可現在我需要它,它能讓我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補充說:“這就好比兩個人相親相愛,不用結婚也一樣可以住在一起,過著親密的生活,不需要去領一張結婚証來証明什麼。但是如果想要得到法律保護和社會承認的話,結婚証是必不可少的。”

  “博士頭銜之于我未來的工作,就好比結婚証之于戀人間的法定關系。”她笑著說。

  這個有趣的觀點得到了大部分女博士的贊同。

  讀博的郝嚴有了更多的自信,她說這是一種“可進可退”的自信。“一方面能夠留在高校,跟學生打交道,接觸一些新鮮的課題,對心理研究肯定是有益處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出去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做一些課題研究,想回來的時候再回來。”

  針對這一現象,北京大學中外婦女研究中心祖嘉合教授分析說:“在最近開展的一項女性角色的調查中,事業成功型、相夫教子型和兩者兼顧型中,70%的女性希望自己成為第三種類型,既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也能照顧好自己的家庭。”

  祖教授分析說,“留在高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她們的這種願望有得到實現的機會。一方面高校不用坐班,時間上有很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能兼顧自己的事業。事業和家庭能夠很好兼顧,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女生為留高校而讀博士了。”

  兩代女博士“大不同”

  2004年,吳笛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生,研究生物遺傳學,今年上二年級,論文、實驗、工作一系列的壓力已經撲面而來了。

  吳笛的婆婆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農學博士,退休之前是某農業大學的教授,是一位很有名的農學家,在雜交作物的研究上很有建樹。

  “走一步看一步”是吳笛經常挂在嘴邊的話,她說工作和論文的壓力讓她漸漸對未來不抱太高的期望了。“當壓力已經到了一個頂點之後,也就麻木了,再多的麻煩也覺得沒有什麼了。”

  兒媳婦的壓力讓婆婆很不解,她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好像讀書越多反而越焦慮了。

  “我們那時候懷著多大的學術熱情啊,山坡上田地里的白菜蘿卜,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婆婆說,“當時哪里想過那麼多啊,什麼工作啊待遇啊,國家會給安排的,完全不用為學術以外的東西費心。我們博士畢業的時候,簡直就是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啊!現在的博士還真是不一樣了。”

  “越是不好的專業,博士越多。”吳笛這樣埋怨。空閒的時候,吳笛會跟其他女博士生一起談論一下未來的打算,在生物科技如日中天的時候,她們卻覺得自己學的是“很不好” 的專業。“平時不覺得,一到找工作的時候就顯出來了。越不好找工作就越想往上讀,博士越來越多也就不奇怪了。”

  婆婆今年已經快70歲了,但是還經常受邀參加國內外的一些研討會,日子過得滿當當的。每當吳笛因為工作和試驗壓力不住地嘆氣時,丈夫就會打趣:“真納悶,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婆媳倆,都是博士,差別咋就那麼大哩?”

  吳笛說:“我也熱愛自己的研究,否則不會想去大型的實驗室鍛煉自己,讀博期間也學到了很多,但是壓力卻一直都在,而且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精英。”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吳笛曾試著在一家研究所工作過一段時間。試驗室的那份工作惟一吸引吳笛的就是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但是整天和瓶瓶罐罐打交道,一天也看不到幾個人的工作讓她覺得枯燥極了。

  她很羨慕婆婆那種純粹的狀態,“我們倆一起在書房看書時,一個是呼啦啦地翻,一個是一行行地用手指著看。”

  “她們那一代人有著很強的社會使命感,她的那種感覺讓每一個人都覺得她很重要,仿佛沒有她們,油菜花就開不好。和她比起來,我這個博士念得糊里糊塗。”

  “我們現在需要考慮更多其他的問題,比如收入、生存,在這個都市中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等等,所以只要學術上能跟得上別人,自己能過上喜歡的生活就好了。”

  北大中外婦女研究中心的祖嘉合教授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有著更濃厚的理想色彩。這是和社會整體環境分不開的,當時提倡‘男女都一樣’的口號,雖然一定程度上抹殺了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但是總體看來,那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年代。而現在的市場經濟,需要人們更多的考慮理想和現實的結合。”

  在和國外一些研究機構的交流中,祖教授發現,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女博士們也同樣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

  “結了婚,經濟上的壓力小了,接著讀博能多一個選擇的機會。”去高校也是吳笛的期望,“一方面專業不會丟,還有更多跟學生接觸的機會,我是個喜歡熱鬧的人。”

  “女性似乎還是更適合感性一點的工作,我們的學科越到後來,需要的邏輯能力越強,優秀的女性研究者也有,但是相比男性而言,還是要少很多。”吳笛這樣給自己下台階。

  “讀博面前男女平等”

  李曉蓬就要結束在北京語言大學的博士生生活了。語言信息處理的專業需要大量的數學知識和較好的編程能力,這讓一直念文科的李曉蓬應付起來有些難度。

  李曉蓬把自己的博士生女同學分為三種人,一種是已經有了很好的工作,一邊讀博一邊工作,讀博完全是為了再充電,在既有的崗位上得到更好的發展;一類是工作不如意,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或者壓力很大,讀了博士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還有一種就是她這樣的,“不知不覺地一直讀了上來”。

  李曉蓬讀博前,並沒有什麼清晰的人生目標,既然一直在學校念書,就不妨按部就班念下去。這種生活,簡單純粹。談到自己以後的打算,她說自己沒有很大的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可能我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沒有什麼目標,但每一步都會走好,不管這一步有多小。”

  她很喜歡韓劇《浪漫滿屋》里面宋慧喬扮演的智恩。智恩雖然剛一開始生活就遇到坎坷,但她能夠走好每一步,認真解決遇到的每一個困難。“她稀里糊塗挺可愛的,沒有什麼大的志向,但也還算是踏實,最後也很幸福,我挺喜歡她的。”

  和李曉蓬比起來,同樣來自農村的吳巧平,今年成為北京化工大學的博士生,她的讀博目的就要明確很多:“在職場,女性的待遇顯然不如男性,就業壓力要大得多,而起碼在讀博面前人人平等。”

  吳巧平的家鄉是西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身為小學教師的父母一邊種地一邊教書才把她和妹妹供了出來。她們的媽媽說:“在中國,不管什麼時候,多念點書都沒有錯。”

  讀博前,吳巧平曾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過,這是一段不愉快的工作經歷。她說,雖然女性同樣認真,但是社會上普遍還是把更多機會無條件地給了男性競爭者。她舉例說:“我曾多次表示自己可以出差,但是公司從來沒有給過我機會,而男同事在這方面顯然占有更多的優勢。公司里組織考察學習,向來都是派我的男同事去,我沒有參加過自己感興趣的研討會,也沒有機會直接接觸新鮮技術。”

  吳巧平親身體會到,在職場上女性似乎天然處于劣勢,從求職到發展機遇到繼續深造,競爭激烈的職場總是青睞男性。

  廈門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所長葉文振說,大部分用人單位認為女性因生理特點會增加勞動成本,這無疑使得在同等條件下男性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也就導致女性常常想要在其他方面提高自己,從而獲得更多可以和男性競爭的優勢。

  巧平的妹妹吳巧燕今年要從美國的俄克拉何馬大學博士畢業了,學的是機械自動化。“總想要不斷提高自己,這一點我們姐妹倆很像。”

  “本科畢業時,相同條件下不如其他男生,但是讀了研就不一樣了,博士畢業之後,應該更好一些。”

  “由于社會上根深蒂固的男強女弱的觀念,很多女性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標准,女博士和男碩士競爭,女碩士和男本科競爭的現象不可能瞬間消除。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對男女的標准是一樣的,女性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這是一種對社會激烈競爭的應對,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妥協。”祖嘉合教授這樣說。

  越洋電話里,除了互相叮囑要經常鍛煉保重身體之類,姐妹倆說的最多的就是未來。“我們總是想著畢業之後找份好工作,過更好的生活。我們互相鼓勁,肯定會有一個很好的未來的。”

  “如果畢業之後能去高校當老師當然很好了,不丟專業,生活質量也更好。但是不去高校也行,找一份可以解決戶口的工作,多掙點錢,早點把爸媽接到北京來。”

  巧平堅信姐妹倆能夠實現這樣的願望。“已經有學校開始想要巧燕來工作了。”

最新研究顯示在二十幾歲結婚最容易白頭偕老

【大紀元11月18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十七日法新電)根據國際父愛推廣組織在美國所做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在二十幾歲結婚的夫婦,婚姻最美滿,最容易白頭偕老。這個結果推翻了過去一直認為,在三十幾歲才結婚比較好的說法。

根據德州大學為國際父愛推廣組織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從二十三歲到二十七歲都是最理想的結婚年齡。

負責這項研究計畫的懷特黑德表示,過了這個年齡層後,晚婚者比較不容易達到理想婚姻境界。至於二十歲以前結婚的配偶,一向都被認為不穩定,是離婚的高危險群。

在美國,不論男女,第一次結婚的年齡對照七零年代的男性二十三歲、女性二十一歲都有下降的趨勢,男性在二十七歲左右,女性是二十六歲。

==============
美國調查:23到27歲結婚 最能幸福持久
http://www.ettoday.com/2005/11/18/91-1871107.htm

國際中心/編譯

美國一份研究建議,要婚姻幸福的話,不要太晚婚。研究顯示,23到27歲結婚的人,婚姻幸福持久的比例較高。

德州大學社會學教授葛藍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期間,對1503名18歲以上的男女進行電話訪問,詢問受訪者對於婚姻、離婚以及同居和養小孩的態度,以及他們第一次結婚年齡和婚姻維持多久等問題,得出上述結論。

研究說,23歲到27歲結婚的人,維持婚姻快樂的比例最高,晚於這個年紀結婚的人,婚姻成功的比例相對較低,不到20歲就結婚者離婚率最高。葛藍說,受訪者中有98%的人都是已婚,結過婚或者想要結婚。

美國人初次結婚年齡緩慢提高,目前平均男性初次婚姻在27歲,女性則在26歲,1970年則是23歲和21歲。

另外,88%的人都認為,結婚應該是一輩子的承諾﹔至於造成婚姻破裂的原因,研究找出三大因素,未能信守對婚姻的承諾,太常吵架以及婚外情。

葛藍說,將近30歲或者超過這個年齡的人也沒必要為此感到驚慌失措,「有些婚姻美滿或許不只是年齡的問題。有些人或許就是太挑剔,挑三揀四,或者根本不想結婚。」

==============
美調查顯示:20歲中期結婚者婚姻生活最美滿
http://61.129.65.8:82/gate/big5/world.eastday.com/eastday/node81844/node81853/node100818/userobject1ai1658353.html
  東方網11月18日消息:美國17日發佈一項婚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0歲中期結婚的人婚姻生活最幸福。

  據法新社報道,得州大學全國父道組織(Texas for the 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近期對美國婚姻品質進行了一項調查。統計數據顯示:23—27歲之間結婚的人最有可能獲得成功婚姻。此前人們通常認為30歲結婚最可能獲得幸福,調查結果與之不符。

  全美婚姻工程的芭芭拉·達福·懷特黑德就這一調查結果發表評論,認為“超過了一定的年齡,晚婚並不能使婚姻更成功。”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20歲之前結婚的人是離婚高風險人群,然而根據調查結果,最佳的結婚年齡就是20多歲。

  芭芭拉同時指出,美國人第一次結婚的平均年齡正在慢慢增長,現在男性是29歲,女性則為26歲,1970年分別是男性23歲,女性21歲。

  領導這次調查的得州大學社會學教授諾佛爾·格倫(Norval Glenn)說,被調查者中已婚的、曾經結過婚的和正打算結婚的人佔98%,這表明此前關於婚姻正在消亡的預言是誇大其詞的。數據還顯示導致美國人離婚的三大原因是缺乏責任感、夫妻爭吵和對伴侶不忠。

  這項研究是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進行的,共有1503名年齡在18周歲以上的美國公民接受了調查。研究人員詢問了他們對婚姻的看法及渴望。

  全國父道組織是美國內1994年建立的一個非營利性機構,主要對人們宣傳父親角色的缺失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
何時結婚較會獲得幸福婚姻?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20/n1126818.htm

【大紀元1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肖見編譯)美國人首次結婚的年齡越來越大。今日美國報導,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社會和公眾政策專業的安德魯-車林(Andrew Cherlin)教授說:“太早和太晚結婚,離婚的風險都會增大。當人們結婚的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多大算是結婚太晚也發生了變化。在1950的年代, 28歲結婚年齡就太大了。但現在看來並不大。”

美國平均第一次結婚的年齡,女性為26歲,男性為27歲。

最近由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社會學教授諾維-格倫(Norval Glenn)設計和分析的一項有關婚姻的調查顯示,在23到27歲結為連理的夫婦獲得幸福婚姻的機率大。

調查是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進行的,對全國18歲及以上年齡的1,503名男女性詢問了許多有關結婚和離婚的問題,包括對同居和扶養孩子的態度。88%的回答者說結婚是終生的承諾。

對回答的計算是根據統計指數,對婚姻的時間長度和第一次結婚的年齡進行統計學上的調整。

有些研究人員擔心這些結果會對單身者或想結婚的人造成恐慌。格倫不這樣認為,他 說:“那些婚姻顯示是幸福的,不一定是因為年齡。有些人太挑剔或不太想結婚。”

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常青州立學院(Evergreen State College)的歷史和家庭研究教授史蒂芬-孔茲(Stephanie Coontz)說:“最重要的原則是,如果你們關係很好並想結婚,就不要耽擱。”

台灣每對夫妻 只生1.18子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現代人晚婚,少子化嚴重,平均每對夫妻僅生育1.18個嬰兒,台灣生育率居全球之末。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呼喊,不婚不育,三十而不能立,現代年輕人是「青貧族」,不是不為,而是不能。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今天針對現代青年不婚、不育現象舉辦座談會,聯盟指出,晚婚與少子化成為台灣年輕世代特徵,時下年輕人已經成為新一代的青貧族。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黃長玲指出,早年在工業化過程,當時的青年可以憑藉教育突破階級,獲取財富。但是隨著階級穩定後,大學教育昂貴,文憑又越來越不值錢,貧者已經難再憑藉教育來突破階級。

為何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子?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成員莊雅涵認為,助學貸款壓力、畢業等於失業,加上工作不穩定,讓年輕人不敢結婚。就算有工作,薪水低、失業率高,單身比結婚的風險小,成家立業對現在的青貧族而言,只能想不敢做。

青貧族們不肯結婚生子,導致國內生育率直直落。台灣平均每對夫妻僅生育1.18個嬰兒,生育率赫然居全球最末位。

按此趨勢發展,預計再過十年,到西元2016年,台灣人口將呈現負成長;不到半個世紀,至2050年,全國人口將不到1800萬人。頭重腳輕的人口結構,不但將造成勞動生產力的短缺,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也變得沉重。

聯盟指出,法國總生率低也是世界有名,但是在法國政府提供生育家庭住屋、退休等補助、免費的幼教課程、長期產假,甚至還有管家津貼,使婦女總生育率緩步回升。

如何幫助青貧族突破不婚不生的困境?黃長玲說,提供良好的社會制度和養育孩子的環境,讓年輕人擺脫青貧族,年輕人自然願意成家、結婚生子。

【2005/11/20 聯合晚報】

寄生族不婚 1年少5萬對新人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年輕世代到了適婚年齡不婚,30歲仍住父母家,成為單身寄生族,有人認為時下年輕人就是不負責任。年輕一代喊冤,助學貸款還在繳,薪水不足以養家,談成家實在太奢侈。年輕人不婚,產業受波及,光是婚紗業去年就關了30家,連帶金飾、喜餅業者也受影響。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20到29歲台灣男性有偶率為21%,也就是說五名男性當中只有一個人會在20多歲時結婚。即使步入而立之年,30到34歲的有偶率也只有53%,也就是兩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可以在適婚年齡結婚。

小陳今年27歲,還在唸研究所,已經有一個交往多年的女朋友,雖然兩人已談及婚嫁,未來也想養育小孩。但是小陳說,兩人至少要月入10萬元,他才敢結婚。但是還沒有出社會的兩人,何時可以達到月入10萬元的薪資收入,小陳迷惘的說,他也不知道。

小陳說,身邊的朋友結婚的大約不到一成,其中以擔任公職為多。一出學校考上老師、公務員的朋友,不久就可以喝到他們的喜酒,其他的朋友大多還在職場「浮沉」,在工作沒有穩定下來之前,不太可能結婚,更不要說生孩子。

九五聯盟成員、台大政治系研究生莊雅涵認為,時下年輕人唸完大學、研究所,開始自立的時間已經比上一代延遲,不少人一離開校園還得先償還助學貸款,因此不敢離開父母羽翼,形成一批批無力成家立業的「單身寄生族」。

進入社會後,年年縮水的起薪,更讓年輕人對婚姻卻步,更不要說是生孩子。莊雅涵說,社會已經形成一股「年輕世代輕率、不負責任、缺乏穩定性」的觀感,卻沒有想到現代年輕人在適婚年齡結婚,已經變成一種奢侈的選擇。

年輕人不婚,相關產業也面臨衝擊。根據去年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前年全年共有18萬對新人結婚,去年掉到13萬對,硬生生少了5萬對新人。結婚率大幅下降,導致約30家婚紗業者關門,苦撐著的業著們,也只能等待新人上門,期盼未來業績能好一些。

【2005/11/20 聯合晚報】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05

英國研究 快樂10秘方 報你知

編譯王咏月/綜合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不僅坊間教人尋找快樂的書籍、講座及工作室到處充斥,就連英國專家也正在進行相關研究,試圖找出10個快樂秘方。

英國六名專家包括心理學家史蒂文斯、精神治療師卡爾、職場專家瓊斯與查爾曼、企業家莫森,以及跨足哲學、經濟及公共政策的專家里夫斯在內,正在進行「將逆境變成快樂」的研究,讓50名志願者接受三個月的研究實驗,培植「快樂種子。

史蒂文斯說,「50名義工將在社會上實踐『快樂秘方』,改變『逆境』群體內的心理狀態。」專家們根據志願者參與研究前、研究時與完成研究後的快樂程度,評估方法是否有效。

專家推銷10大快樂秘方:

一、種花蒔草。

二、每天睡覺前數出最少五項值得感恩的事。

三、每星期與喜歡的人談話最少一小時。

四、打電話與久未聯絡的朋友聊天,並相約見面。

五、每天為自己做件開心事,並真正享受過程。

六、每天最少開懷大笑一次。

七、常常運動,每星期三次,每次半小時。

八、每天至少向陌生人微笑或打招呼一次。

九、將平日看電視時間減半。

十、每天為身邊人做點好事。

【2005/11/16 聯合晚報】

Wednesday, November 02, 2005

少子海嘯 娃娃不見了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天下雜誌封面故事】

少子海嘯 娃娃不見了
沒有孩子的世界寂靜無聲,連春天也不肯來

五年來,台灣新生兒減少三成,生育率敬陪末座。
未來,一個半台北市人口將消失無蹤,
走在街頭的一半會是老人。
哥哥、姊姊的稱呼將成絕響,沒有人再叫叔叔、伯伯。

少子有如海嘯狂捲,
對企業、個人、社會帶來巨大而深遠的衝擊……。

文/楊艾俐(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天下》)

我有很多美麗的花朵,但最美麗的花朵是孩子
--王爾德童話「自私的巨人」

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平頭、白襯衫、牛仔褲,快速進入辦公室,領著客人參觀最新發展出來的嬰兒服布料,忙著開闢大陸和東南亞分店。

從二○○○年至去年,台灣新生嬰兒減少了近三○%,人口海嘯毫無預警而來,王國城決定逆勢抵抗。「總不能坐以待斃,我們要開闢第二、第三、第四戰場……,」他說,「我們只是第一波,未來所有內需產業都會受到影響。」

台北縣泰山鄉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去年自己從內政部人口統計,透過各種電腦程式,推估出國中會受到的影響。

「十年後,累積國中要減少五萬五千名學生,要減少六千位老師,」他匆匆從外面開會回來,打開電腦裡的檔案,「現在開始因應還來得及,處理得好,是良性循環。處理得不好,台灣就是惡性循環。」

沒有新生人口就沒有國力

近年來,台灣生育率每年屢創新低。從二○○○年平均每位婦女生育一.六八人,一路下降到去年的一.一八人,在世界敬陪末座。

有一個小孩的父母,五一%不願意生第二胎,「將來哥哥姊姊、叔叔伯伯的稱呼,都不見了,」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

經建會以一路下降的趨勢做出推估,十年後,台灣人口將開始減少,四十年後,相當於一個半台北市人口消失無蹤。一百年後,東吳大學國貿系教授鍾俊文推估,台灣只剩八百萬人口,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有亡國滅種之虞,」鍾俊文在「人口結構轉變對所得,儲蓄與退休制度的影響探討」論文中提到。

台灣不但少子,更加速老化。四十五年後,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四一%(見表三),走在台灣街頭,將近有一半是老人,幾乎每個工作人口(十五到六十四歲)就要撫養一個老人或小孩。到時政府赤字要他們填補,軍公教人員退休金由他們支出,還得上奉高堂,下養兒孫,「愈後面,付出的代價愈大,」空中大學教授李允傑說,「這是代際間不公平。」

台灣也會從生勇好拚的青少年,驟然進入早衰命運,會是寂靜蒼涼的台灣嗎?

「長期看,沒有新生人口,就沒有國力,」現任台北市社會局長的人口學家薛承泰說。

愛爾蘭劇作家王爾德,曾在一百二十年前,寫下「自私的巨人」童話,描述「沒有孩子的世界」景象:春天不再來,鳥兒不肯在花園裡唱歌,樹木忘了開花,只有霜、雪最高興,還邀請冰雹和北風在樹頂呼嘯,花園裡永遠是嚴冬一片,生機隨孩子而去。

美國和歐洲各國都比台灣早邁入少子化及老人化,也頻頻提出警告,找出對策。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已開發國家人口出生率的崩潰,在歷史上,史無前例。「人口結構改變」、「知識經濟興起」與「經濟全球化」並列未來五十年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知名專欄作家布坎南在《西方之死》一書中表示,由於人口出生率過低,西方國家正緩慢步入死亡而不自知。《倫敦時報》更預警,歐洲人耽於享樂,太過個人主義,不願生小孩,將導致歐洲人變成「消失中的民族」。

各國也紛紛探討少子化對國家的影響。OECD研究顯示,一個國家邁入高齡化社會後(台灣已在一九九三年達到)的數十年間,實質GDP成長率將降低○.二五~○.七五%,和台灣一樣快速老化的韓國也預估,因為人口老化,二○○○~二○五○年之間,韓國平均GDP成長率將只有二.九%,遠低於目前五%的水準。

台灣至今還沒有官方預測,只有鍾俊文在論文「人口結構轉變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中,模擬各項經濟成長要素加上勞動參與率模式,推估二十一年後,台灣平均GDP年成長率只有三.二七%,而到了二○五一年,平均GDP年成長率更只剩下一.五二%,似乎很難再恢復往日一○%的成長率了。

「人口海嘯」需要政府規劃人口政策,包括鼓勵生育、研擬人口減少因應對策等,但政府遲遲未做回應。人口政策變更,由內政部擬議,從前年開始研擬,歷經兩位閣揆後,又由內政部轉到經建會,跨部會首長會議難召開,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表示,目前還得等年底的「人口政策綱領」修訂完成、並且經行政院同意後,再據以擬定人口政策白皮書,改革之路遙遠。

「不婚,不生」是時尚

生育率下降,源於「不婚,不生」不但普遍,還蔚為時尚。五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十七萬對新人山盟海誓,二○○○年更高達十八萬對,是近年來的顛峰,然而去年卻降到只有十三萬對(雖然去年是孤鸞年,人們不願在去年結婚,但今年前九個月和去年相同,顯示這是趨勢),新生兒也從二○○○年的三○.五萬人,減少到去年的二一.六萬人,是近十年來最低點。

二十年前,台灣還是個「完全結婚」的社會,三十五歲以上的人幾乎全數走入婚姻。十年前,三十到三十四歲男性只有三一%未婚,去年已上升至四一%﹔十年前,三十到三十四歲女性有一六%未婚,如今是二七%,比例幾乎呈倍數成長。

很多政商名人或子女,都是不婚族或不生族。青輔會主委鄭麗君、政務委員林盛豐、傅立葉都是單身,蒙藏委員會主委許志雄和太太許兆英則是雙薪頂客族,沒有小孩。

嬰兒服飾大廠奇哥企業,董事長陶傳正的三個兒女分別三十三、三十二、二十七歲。連結婚打算都沒有,兩個兒子忙於接父親的班,女兒忙於翻譯宗教書籍,解讀生命,一起住在新生南路家裡。「晚上回來,每人各佔一方,互不相干,」陶傳正說,「有事,大家用手機聯絡叫喚一聲就可以。」

最近在網路票選第三名的牛肉麵大王,昆明街和武昌街交口的老董牛肉麵,就是由兩位單身姐弟負責經營,姊姊劉瑞琴三十九歲,負責白天班,弟弟劉正雄三十五歲,晚上六點接手。

寧願養貓狗,也不願養小孩

很多夫婦結婚以後,寧願養隻狗,也不願養小孩。一位大企業的顧問有兩個二十幾歲的男孩,「一星期難得能和他們吃上一頓飯,兩隻狗卻每天忠實地陪伴我,打電話回家,都會叫著回答。」

根據最新出版的 《Cheers快樂工作人》統計,未來最熱門的行業之一是獸醫,需求遠超過供給。寵物市場大興,十月下旬起,狗主人還能提著狗上公車,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太太開玩笑,「你們乾脆轉賣狗衣服、狗服飾,不必擔心市場萎縮。」

不婚,不生,這幾年特別嚴重。為什麼?歸納採訪所得,大部份人認為,政治社會亂象叢生,經濟前景不明,不敢貿然結婚生育。很多年輕上班族朝九晚九,甚至朝九晚十二,每個月只拿將近三萬元。台中一位婦產科名醫指出,自從中部九二一地震後,到現在經濟元氣未復,很多夫婦因為景氣不好,要求墮胎。「在九○年代沒有聽過,」這位婦產科名醫說。

長庚大學教授陳寬政表示,世代要完全替代,每名婦女要生二.一個小孩,但我國婦女平均只生一.一八個小孩。很多夫婦也只願生一個小孩。根據衛生署所做「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研究」中調查,二十到三十九歲已婚民眾,已生育一個子女,不願再生的百分比高達五一%。不願再生的原因,經濟能力及養育成本兩項的百分比就高達六五%。

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他的兒子在幼稚園階段,每月幾乎要兩萬元,好不容易到小學,放學後還要送安親班,花費也差不多。

很多財務管理公司統計,把子女教育成人,約需一千萬元。「等於花掉一棟房子,」一位醫療器材進口商估計,他的兩個女兒從小上私立學校,現在出國留學。

都會女性因為忙於工作,或不願屈就傳統婚姻,遲婚或不婚的比率,不斷升高。台灣三十至四十歲女性有三○%未婚,台北市就佔一半。

「工作可以預期,花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饋,」一位中小企業女性中階幹部說,「感情世界完全不同,不會照著這個邏輯運作。」

婚姻行業受到第一波侵襲

不管原因為何,台灣少子現象有如海嘯狂捲,很多行業隨著巨浪,一一遭巨創或吞噬。政府、企業、個人都要及早尋求因應之道。

婚姻行業第一波受侵襲。以每對五十萬元消費額來算,婚禮有關的行業一年就減少兩百億。原本台灣第一的婚紗業,營業額降低三成,中山北路的婚紗禮服店從五十家,淘汰到只剩三十家。連婚紗業也步上大者恆大,小者毀亡,「只有高品質才能生存,」林莉婚紗負責人林莉說。

第二波巨浪,對著嬰兒用品和幼稚園衝擊而來。嬰兒尿布、嬰兒奶粉滯銷,平均每年降低一成營業額,連孕婦擦的妊娠霜都滯銷。業者只有把眼光轉移到銀髮族市場,味全企業研發更年期婦女準備的奈米奶粉,提高鐵和鈣的吸收,並邀請歌手江蕙代言。

醫療教育 量萎縮,質下降

仁愛路新生南路附近,「台灣少子」寒流波及一家號稱投資六千萬的幼稚園,第一年只招了十六個學生,不得已只好關閉。「哀鴻遍野,」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只能用四個字形容。

少子海嘯更可能帶來醫療教育水準低落。

量萎縮,質也可能下降,導致惡性循環。

全國的婦產科診所已經從一千八百家,減少為一千二百家,足足關掉六百家。衛生署核准一年培育八十四名婦產科專科醫師,卻只來了不到一半,只有來者不拒。

嬰兒減少,往昔備受寵愛的小兒科醫生也供過於求,資深醫師和年輕醫師同時爭奪病人。一位教學醫院任職的資深小兒科醫師,不敢休長假,最多只能休一個星期,怕病人忘了他。

台中中國醫藥學院小兒外科醫師林國瑞說,小兒外科醫生尤其缺乏,全台灣十個指頭可以數出來,而且很多都是五十歲上下,「等我們這批退休後,要開刀的孩子只有好自為之。」

五十年後,學生只剩下一半

新生兒再往上數,就是國小、國中、高中,乃至大學都會受到生育減少的影響。

去年國小入學新生數首次開始減少,達三萬人,等於少一千多班,以後將逐年減少。唯一的例外,是明年小一新生將增加兩萬人,都是民國八十九年出生的龍子。

各級學校總在學人數也將急遽降低,根據經建會推估,未來十年,學齡人口(六歲至二十一歲)將減少八十六萬人。二十年後,將減少一百七十萬人,減少三分之一,五十年後,更可能只剩下現有學生人口的二分之一,到時候熙來壤往的校園、教室,都可能空蕩蕩,以每班三十人,一班兩個老師計,將減少近十二萬大中小學教師,空出五萬六千間教室。

很多學校已感受人口外移和少子化寒流交叉影響。統一副總經理鍾慶宗回到自己在基隆七堵的母校,驚訝地發現,往昔一班五十個學生,教室還不夠,現在一班只有十幾個學生。

自由化的後果開始顯現

一連串人口銳減,碰上一九九五年開始實施的「教育改革」,包括廣開中學、大學、研究所,乃至廣開師資培育班,都成為今日人口就職、就學問題最大來源。去年高中、高職已有六萬名缺額,「當時凡藉自由化之名的措施都是好的,沒有想到十年後,後果馬上顯現,」吳忠泰說。

最令家長擔心的是,目前師範大學及學院改為自費後,又加上教師前景不佳,錄取學生分數比很多私立大學還低。以前師範學校學生都是百中選一,現在卻不能挑到最精華的學生,長此以往,教師水準恐怕會日受影響,極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小孩才三歲的吳忠泰擔心,「未來這一代小孩會受最大影響。」

企業還未警覺

人口海嘯,大部份企業還未察覺。「台灣少子」可能帶來的兇猛威力,「以兒童、青少年為主的產業,如麥當勞、統一超商,都會受到衝擊,」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以第一波受到衝擊的企業代表說。

長期來說,每家企業都會因為消費人口減少,受到衝擊。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衡量半導體技術成熟,加上少子,未來台積電只能穩定成長,以前高成長、高獲利已不可得。

安泰人壽總經理陳丕耀更擔心,這波嬰兒潮(現年四十歲到六十歲的人)很快就退休,退休後不可能再儲蓄或投資,年輕人不但減少,所得稅負中,可支配所得降低,儲蓄率可能更低。影響股市,也影響可投資資金。

一些企業、個人、學校已經開始因應措施。如麥當勞最近加強對人口兩端的青少年和中老年人溝通,並推出適合他們的餐飲。例如麥香雞一客三十九元,加上十元可樂,很容易吸引高中生,他們放學後,和同學先去吃點點心再回家。

他們也開始重視中年人市場,很多父母年輕時會帶著子女吃麥當勞,但是小孩長大,步入空巢期,就來得少。麥當勞發現,不管哪個年齡階層,訴求年輕,就立於不敗之地。例如最近他們推出「姚明」的廣告,強調人皆有夢,只要努力,即可圓夢,「生理年齡有代溝,」麥當勞行銷部執行協理陳薇雅肯定地說,「心理年齡卻沒有代溝。」

統一超商青少年消費群佔三分之一。但是統一也針對各種年齡層,推出不同產品,滿足不同需求。例如便當,有給年輕人吃的真飽便當系列,有一大塊排骨和很多米飯。也推出份量小、手工製作的日本街町美味系列便當,希望吸引中老年人的認同。「但是你不能指明說,是給中老年人,大家都希望年輕,」統一超商公關經理王文欣說。

明基電通認為未來市場須雙元化,在開發中國家打年輕人市場,因為年輕人口充沛,在已開發國家也要打銀髮族。例如銀髮族的汽車儀表板字要大,手機顯示也要大,老年人喜歡泡澡,可在澡缸前面裝一個電視,都是顯示器市場。「有人在,就會有市場,」針對人口結構變化,董事長李焜耀眼裡閃著商機,不是危機。

少子化已帶來一些企業徵才困難,電子公司已開始從高中起就攬才,中信金控,每年都從美國延攬華裔子弟,就是要因應未來少子化。

個人預做準備

老董牛肉麵董事長劉正雄,三年前開始,痛下決心,請大陸籍女性來做服務生,昆明街老店服務生幾乎都是大陸人,在萬華的中央廚房切肉師傅也是大陸人,劉正雄還設計升遷制度,可從服務生晉升到店長,八個連鎖店的店長有兩個已經是大陸人,都是從基層服務生升上來。「做服務生,給他們三萬元一個月,拚命工作,不抱怨,真是好員工,」劉正雄說。

人口海嘯更對個人產生嚴重衝擊,未來經濟萎縮,個人更必須量入為出。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公司(前怡富資產管理)計算,一個三十歲年輕人,六十歲退休,現在開始每天存二百五十元,退休後每個月可以領到五萬元,可補貼生活。但是很多年輕人忙著買名牌,賒欠信用卡,以債養債,信用卡、現金卡未償餘額已達近八千億元,「現在大家是『理債』,不是『理財』,」摩根富林明副總經理石恬華說,「是不是都在預支未來。」

摩根富林明最近與誠品書店、金格唱片等,發起「反虛華--Be RICH:R(Reading閱讀)I(Investment投資)C(Career事業)H(Health健康)」,鼓勵各界投資自己精神層面,如閱讀、聽音樂、健身,以磨練職場競爭力,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因為中央政府對人口問題做得太慢,又太零星,地方政府和學校也開始「自力救濟」。台北市教育局看到教育大學入學分數低(因為公費取消),擔心未來優良師資不繼,特別在台北教育大學設立三十五名獎學金。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不管多少教師退休,每年只補一百名教師,讓現任老師能夠安心教書,「老師的焦慮會傳染到學生身上,」台北縣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說。

位在泰安鄉的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和師生發展學校特色,注重學生倫理教育,有空更巡迴學區內小學,告訴老師義學國中特色,這兩年,義學國中已回流兩百多位學生,「學校也必須建立品牌,」劉河南興奮地接受挑戰,「家長會口耳相傳。」

人口問題,複雜萬端,政府必須層層配套,例如提升現有人口素質。人口學家薛承泰看到台灣還有五年黃金發展期。在戰後嬰兒潮(一九四六年-- 一九六四年)退休前,我國勞動人口仍然豐沛,養育老人和小孩比,正處於歷史新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看到這個趨勢,提升人口素質,鼓勵高附加價值產業。

「不要等這批嬰兒潮屆齡退休,經驗斷層,加上退休負擔,會造成國家重大危機,」他說。

政府需層層配套

中央政府也開始因應措施。費時兩年的人口政策綱領將在年底完成,教育部在五年內將現有修教育學程學生數減半,輔導學校將閒置教室開辦成人教育班,考慮將現有班級人數從三十五人降至三十人。「做得好,老師更能注意學生的需求,就是良性循環,」一位校長指出。

為了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銓敘部最近修改法令,調整軍公教人員一八%優惠存款額度,使得所得代替率(優惠存款利息所得加上退休金)不超過在職的九○%。

針對外籍配偶和子女語文、生活輔導,內政部撥款三十億元輔導,開班授課,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也大舉襄助,「但政府帶頭,我們做起來就有勁,」台南縣東山國小校長張瑞財正籌劃十一月底舉行的「多元文化日」。

世界各國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因應「少子海嘯」,例如新增幼稚園、減輕所得稅負擔、鼓勵優質移民、支援保母系統,使婦女容易生,也容易養。

台灣少子化、老人化來得更急,更快,更需要政府面對,甚至要危機處理。

「人口問題動搖國本,」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說,「大家必須要以『國安層次』看待。」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