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Friday, August 24, 2007

女性不婚不生 非因學歷高

台灣立報 2007.08.24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讀得太高嫁不出去」「女人的婚姻要向上流動」……高等教育女性「不好嫁」是台灣普遍的觀念,各界也將近年來晚婚、不婚、不育的現象歸因於女性教育年限長,延後婚配與生育。

學者研究也證實,在高學歷男性35歲之後紛紛結婚時,同樣學歷的女性,卻有相當數量未婚。

女人晚婚比例增加

國 科會委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助理教授、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組長陳玉華,進行「近期婚姻趨勢對未來生育率的可能影響」研究。研究分析2005年內政部資 料,發現多數台灣人在40歲前後結婚,25到34歲大學程度的男女當中,未婚男性佔了72.6%、女性則有接近6成7為單身,不過一旦過了35歲,大學畢 業男人進入婚姻的比例便多過女性;到了55歲以上,只有3%左右的男人沒有妻子,卻有10%的女人維持單身。

女人高學歷不是壞事

陳 玉華強調,目前55歲以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相當少,這群人結婚的比例低,不代表現在受高等教育的女人,未來也會有這種趨勢。而女人會唸書真的高處不勝寒 嗎?美國研究證實,事實剛好跟大眾的觀念相反。因為現代社會變遷快速,雙薪對家庭來說是加分,大學畢業女性的結婚率高於其他族群,尤其在創業成家的初期, 兩份薪水要買房養家都比較容易。陳玉華並提出,高學歷女性結婚趨勢,台北市值得長期觀察。

國內總生育率逐漸下滑,從民國40年的7.0,在 民國80年代中期首度低於2.1的替代水準,可謂「人口快速轉型典範」,然而學界卻沒注意到,家庭計畫成功後,指標沒有停留在2左右的替代水準,反而一路 下滑,去年更降低到1.12的歷史新低,與日本(1.26)、新加坡(1.24)、南韓(1.08)、香港(0.97)並列超低生育率地區。

學者分析日本是在經濟泡沫化之後,民眾不敢結婚生子,近幾年經濟表現上揚,去年生育率就回溫;韓國學者也發現,經濟表現影響生育率頗大,當年金融危機出現,離婚增加、生育率低。

另外,全球化之前,一般人工作8個小時,全球化之後,24個小時要工作。超時工作的結果是壓縮營造家庭生活與婚姻的時間。新加坡學界正熱烈討論,高政經地位者,24小時都要處於工作的待命狀態,嚴重影響家庭生活,甚至擔心子女未來競爭力,乾脆不要生,少煩惱。

而已開發國家中,跟東亞一樣是生育率後段班的還有義大利、西班牙、希臘3國,這些國家也是對家庭觀念保守,政策又不積極介入。德國則在今年年初提出育嬰假的改革,男性也可提出跟女性一樣的有給育嬰假,以成功增加德國人「生育的打算」。

生育率 政客不在意

陳 玉華指出,拿錢做公共建設與提升生育率,政客會傾向做建設,因為今年放一百億蓋橋鋪路,明年就看見結果,同樣的錢拿去做生育,有50億可能無效,生效也不 會在一年兩年內看見成果,加上老年人口、中年人口會幫自己發聲,但是未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除非國家意識到人口組成老化的危機,以政策積極介入,否則在個 人層次上,生育率不會自然回溫。

陳玉華笑說,在美國課堂上談生育控制理論時,老師一定會說「妳從台灣來,妳們生育率做得很好,世界的典範」,然而生育率在80年代下降後,就沒有上升,只有兩千年的龍子龍女效應,才略微增加。

而從龍年現象、新生兒性別篩檢等現象,也可見台灣人傳統的一面。學者指出,台灣許多調查都指出,國人觀念還是極端傳統,「非家庭行為」改變的程度很大,家庭之內,行為改變的不多。傳宗接代的觀念根深蒂固,非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收養。

大女人、小男人的組合,在家庭內或許很好,到了外面,社會評價卻不一定能接受,很多時候,女性平權的觀念進步,反而是男性無法接受「太太比我強」,因此社會價值觀轉變,高政經地位的女性擇偶的市場才會大,否則女生願意接受小男人,男性也不見得喜歡「娶某大姊、坐金交椅」。

Label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