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Sunday, August 28, 2005

遇見C型愛情

追求浪漫愛戀,無關年齡,不需自我設限, 當愈來愈少人選擇共結連理,愈來愈多對怨偶分道揚鑣之際, 一種「C型愛情」正日漸風行……
《康健雜誌》透過網路調查與採訪, 呈現現代男女對愛情的觀念與態度,提供讀者參考。
相關網路活動:遇見C型愛情 品味生命淡淡愛情

康健雜誌63期 文/林芝安.黃惠鈴  攝影/邱瑞金

「這樣深刻肯定的愛,不管妳活了多少輩子,一生只會發生一次,不會再重來,」這是電影「麥迪遜之橋」男主角的感性告白。

男主角是《國家地理雜誌》專業攝影師,奉派到愛荷華州麥迪遜郡拍攝兩座遮蓬橋,他人生地不熟,迷路了,只好將車緩緩停在一座農家門前問路。

女主人單獨在家,她丈夫與兒女離家幾天進城辦事,未料,就此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中年之愛。兩個已逾不惑之年的人,從相識、相知、相戀至分離,僅僅4天,卻譜下刻骨銘心的愛戀。

這部電影令人恍悟,人到中年,也可能找到真愛,愛情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我們年輕時總有一個相當霸道的斷論,以為中老年人已經沒有、也不需要浪漫式的愛情了,這完全是年輕人的誤診,」文學家白先勇為好友李歐梵夫婦合著的《過平常日子》一書作序指出。

追求浪漫愛戀,無關年齡,不需自我設限,可以是一輩子的事。

根據人口統計數字,近25年來,台灣地區的平均初婚年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現代人愈來愈晚婚。

去年,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齡是29.7歲,女性是26.3歲。民國71年調查時,男性初婚年齡是27.2歲,女性是23.7歲。20年來男女初婚年齡分別提高了2.5歲與2.6歲。

未婚率方面,以算晚婚但仍適婚的30~34歲族群為例,1994年時男性未婚的比例是29.4%,到了2000年已經攀升到35%;女性同期也從15.3%增加到20%。

愈來愈少人選擇共結連理,而已進入婚姻的人卻亟欲逃離,有愈來愈多對怨偶分道揚鑣。依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地區15歲以上人口離婚的比例,從民國65年時的0.90%,逐年攀升,到91年已達4.83%。

另外,從內政部的統計數字也得知,民國91年台灣地區離婚年齡高峰集中在35~49歲,正是人生歲月最達顛峰的青壯年時期。

而國人目前平均餘命,男女分別是73、78歲。換言之,如果離婚,至生命終了還有約莫40年光陰得過。要一個人走,還是再找個人創造新生活?生命是不是可以有更多選擇?

可喜的是,人們顯然不願孤老以終。台灣地區再婚率逐年攀高。民國90年分別是每1000個男性有48.4人、每1000個女性有15人再婚,91年男女分別是50.9人、16.6人再婚。男人比女人對婚姻的需求,竟高出3倍之多。
C型人生改寫浪漫愛

不只台灣,離婚率不斷攀升也是世界趨勢,再婚、混合家庭(mix family)比率愈來愈高。趨勢專家甚至提出「C型愛情」觀點。

美國世代行銷專家迪特瓦分析近20年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趨勢,提出「C型人生」概念:人們不再循著既定生活次序,過著從出生、受教育、工作、結婚、 生子、退休、死亡的「線性」生活模式,而是將生命視為C型(cycle,週期)──不論事業、婚姻或愛情,都可能在人生不同階段,重新開始。

C型人生同樣改寫浪漫愛模式,人生不再是「戀愛→婚姻→子女」的單行道,而是在任何年齡,都可以再次啟動新的戀愛週期。婚姻關係也不再受制於傳統禮束,非得在惡質的關係中,從一而終。

「C型愛情的最大特點,在於人們不再將青春耗損在不良關係上,」迪特瓦在《C型人生》書中記述。

單身十多年,在接近40歲走入婚姻的青輔會主委林芳玫不諱言,她沒有經過什麼掙扎或心理障礙,「3、5年後只要發現不喜歡,就退出啊,」她坦言離婚是很平常的事,當人們可以接受離婚時,走入結婚禮堂的心情也可以很輕鬆。
超過七成認為,年齡不是問題

為了了解現代男女對愛情的看法,《康健雜誌》與蕃薯藤HerCafe網站特別針對各年齡層男女性,進行「現代男女愛情觀」網路大調查。結果發現,不論年齡或性別,多數受訪者表示,追求愛情沒有年齡限制,一輩子都要談戀愛!

有近七成三的受訪者在「如果可以,你覺得你到幾歲還會想談戀愛」這道題中回答:年齡不是問題。而且進行性別交叉分析,男女皆各超過七成認同,支持不論幾歲都要談戀愛。

哪個年紀最有機會找到真愛?幾乎一半(49.69%)的人選填21~45歲。不過,認為每個階段都有真愛的比率也高達43.69%。有趣的是,其中,女性比男性相信每個階段都有真愛。(女46.1%:男32.65%)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男女對性的態度不同,女人更重視精神層面的相處,所以即使在不同年齡,也有機會找到真愛。男人對性能力的關注大於女人,體力很容易被等同於性魅力,這也使得男人比女人認為青壯年較易找到真愛。

「從生理認知來看,女人的確比男人更有彈性,」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教授陸蓉之笑喻,男人無法持續堅強,而女人卻能接受各種尺寸。這或許是男人比女人焦慮年紀的原因之一。

至於「如果未婚,到幾歲就會放棄找伴侶」,接近半數認為「年齡不是問題」;而女人比男人(女46.55%:男44.9%)略勝一籌,更不放棄找伴侶。

值得一提的是,約有近三成受訪者在41~50歲就打算放棄戀愛,這個年齡卻恰好是台灣地區離婚人口高峰年齡,建議不妨更打開心胸,追求愛情。

另方面,在這次的網路調查中,年輕世代對上一輩的婚姻,抱持頗開放的態度。
父母感情不睦,離婚如何?

如果父母感情不睦,近八成子女願意父母分居或離婚,只有五分之一受訪者贊成維持現狀。其中,女人比男人更強烈支持父母分居或離婚,反而表達維持現狀的性別比率中,男性幾乎是女性的兩倍,這顯得男性相對保守許多。

再進一步問,接受「如果父母離異,會鼓勵父母再談戀愛甚或再婚」的比率也滿高的。58.87%的受訪者鼓勵父母可以談戀愛甚至再婚,這當中,超過六成女性比男性更鼓勵父母戀愛,遠比男性多出13個百分比。

男人對父母再談戀愛的態度顯得保守傳統,即使父母離異,仍有29.93%的男性希望父母復合。不鼓勵父母再談戀愛的比率,男性也比女性多出5個百分點。

不論男人較不鼓勵的原因是否涉及怕「新家人」來瓜分家產,頗耐探尋。不過從父母身心健康的考量而言,子女也許可以更開放,鼓勵父母追求新生活。
戀愛有益身心健康

愛情的火花一旦燃燒,未必能擋得住。尤其缺少愛的人生未必完整,甚至不健康。

「愛,是人的基本需求,」曾擔任美國白宮醫療顧問、心臟病權威歐寧胥醫師多年來從心臟病和癌症病友團體研究得出,不論年齡或性別,若能處在親密與愛的關係裡,對痛苦的忍受力更強,他在《愛與生存》中指出。

當生命缺乏愛的滋養,即便生理健康,也易感到沮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家哈邏從多年研究中得出,親密關係與足夠的社會支持,對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更形重要。

77歲的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4年多前再婚。他與妻子這幾年來到處遊山玩水,好不快活。在愛情的滋潤下,很多舊識都覺得他變年輕了。

醫學界愈來愈多研究也證實,情緒與生理健康環環相扣。美國身心醫學會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和伴侶擁抱,即使短短幾秒,可大幅減少壓力對身體的傷害。

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生理與生物系教授柏特強調,情緒與生理本來就是複雜地連結在一起,愛和親密關係影響身心系統(bodymind system),「心靈和肉體根本沒有區別,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感覺,」換言之,親密關係的作用甚至存在於細胞運作層次。

免疫學家也同意,戀愛有益健康。台大免疫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林榮華,每每從陷入熱戀引發的分子機制,在課堂上解釋腦部活動與免疫反應的關係,學生總眼睛一亮,不打瞌睡。

當人在戀愛狀態,生理機制一啟動之後,腦部分泌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若戀人彼此身體接觸,將分泌更具止痛效果的腦內啡(endorphines或oxytocin),能減緩身體疼痛,感覺祥和平靜,抵抗力轉強,林榮華解釋。
年輕是激情,老年的熱情像悶火慢慢燒

不同年齡自有其生命階段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年輕人愛得癡狂,可以在大庭廣眾下,公然擁抱熱吻,因為那就是愛的表現。上了年紀,心智上比較成熟,更明瞭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情感。也許不是赤裸裸的熱情,卻有另番溫暖與甜蜜:含蓄地捏捏對方的手,適時表達愛意。

年輕人的愛情裡,性佔了很大的位置,中老年的愛情,少了許多年輕時代的「條件說」,渴望更多陪伴、關愛,這階段的愛情就更為純粹了,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認為。

「年輕是一種激情,而老年的熱情像悶火,慢慢燒,每天都在燒,」國際知名文化評論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歐梵,凝望坐在一旁的再婚妻子李玉瑩,娓娓訴說。

當年曾孤軍與左翼作家魯迅等大打筆戰,轟動文壇的梁實秋71歲喪妻後,旋即與小他30歲的影星韓菁清戀愛,受到社會輿論批評,甚至連學生都組織「護師 團」,希望老師為了「聲譽」,重新考慮這樁婚姻。文學大老梁實秋劈頭回應:「我晚上起床,誰要陪我上廁所?你們這些學生可以照顧我嗎?」

就像孩子需要玩伴,即使年老也需要老伴,談戀愛或再婚,僅只是人們追尋基本的情感需求罷了,何須指責、阻擾?

「春天是為眾生而來,不是為年輕人而來,」藝術評論家陸蓉之強調。

前一晚才剛和知名藝術學者的先生傅申度過結婚6週年慶,陸蓉之語調嬌俏:「老樹也能開花,春天再來!」

她和傅申各自曾有3次婚姻。她在邁入不惑之齡前3年,曾因感情不順心情抑鬱,投海自殺。獲救後,豁然開朗。現在的她,53歲,染著一頭紅髮,瀏海剪成倒三 角,摩登的像法國電影「第五元素」裡來自另一星球的女主角。談起那個曾讓她最傷心的男人,只有感謝,謝謝記憶深海中留有這麼甜蜜的一段。

陸蓉之說,自己真的像個少女,每天都在期待,覺得人生好像才剛開始。坐一旁的朋友聽了,不禁說她「好像還在作夢,永遠在談戀愛。」陸蓉之淡淡然卻頗有哲理地回道:「因為我對生命沒有放棄!……我是53歲的女人,18歲的心情。」

生命對待每個人的方式不同。有人的愛情順順利利,至死不渝;有人愛得曲曲折折,愛得痛苦卻無法自拔。

但,最終,愛情以最深刻的方式,教導每個人一點一滴透過親密關係,更懂得愛與被愛,接受與付出,慢慢匯聚成生命中最深刻的記憶,也完成更加豐富的自我。

「愛情,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時刻,」孫中興教授在堂堂爆滿的愛情社會學課程中,要求學生交作業——愛情事件簿,記錄戀愛過程。在整理的過程中,等於重新展開自我對話,有些人以為自己早已揮別傷痛,或不再需要愛情,透過寫作過程,才發現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心理學大師榮格有句名言:在親密關係中,更能認識自己內在的特質,使人格更加完滿。所以,不論你現在幾歲,放手去談戀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