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Sunday, August 28, 2005

珠三角大齡未婚女性人數增多 透視大齡女婚介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8月21日 07:13:02  來源:人民網

■大齡男比大齡女好找對象

離異,有個11歲的兒子,有一套住房,3年前下崗後在社區開一家小商店,今年39歲———這是廣州市東風路某婚介記錄簿裏記錄下的關於徵婚人溫女士的情況。“我們要說的是,如果你要求的條件太高,我們可能無能為力。”8月17日,當溫女士聽了這番話時,恨不得找
個地洞鑽進去。不過接待過溫女士的婚介紅娘也說:“現在,男的比女的好找對象。”

同樣在廣州市東風路的另一家婚介所,筆者從紅娘口中得到了證實:這家婚介所明確規定,一旦來徵婚的女士超過38歲,就儘量婉拒。他們表示,如果來徵婚的女士超齡,那麼紅娘們就會透過一些手段,旁敲側擊“打消”這些大齡女士的徵婚意願。

“我們會告訴她們實情:有經濟實力有地位的優秀男士不會找她們,只有一般工薪階層的男士可能會考慮和她們見面,而且這些男士的年齡往往會比女方大出二三十歲。”已經在這家婚介工作了4年的羅紅娘說。

究竟廣州有多少類似溫女士這樣年齡的單身女性?幾乎所有的婚介都表示難以統計。不過,目前廣州市大約60家婚介,幾乎每家婚介每天都會接到20多位單身人士的諮詢,其中35歲以上的大齡單身女性佔到了三成。如此推算,僅廣州每天到婚介諮詢的大齡女就有近200人。

■外地男佔粵徵婚者半數

有鑒於廣東本地婚介市場女多男少局面一時難以解決,因此部分婚介已經將目光瞄向外地,引導外地單身男士入粵應徵。“在我們婚介所登記入會的人士中,外地人 士已經佔了一半,而其中外地單身男士又佔多數。”廣州市某婚介負責人透露,目前外地人士特別是男士來穗徵婚已經成為一大風潮,“很多人都是在這裡結婚後, 再介紹單身老鄉來徵婚。”

現在外地男士到底有多少人到廣州來徵婚,這也是一個難以統計的數位。據婚介所透露,和女士徵婚要設年齡上限迥異的是,各家婚介所對徵婚男士的年齡、地域和 經濟實力等都沒有設限,即使年過八旬都照樣有人在婚介所登記。某婚介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的會員中,就有幾位60多歲的外地男士。”

而號稱有3萬會員的某婚介公司李紅娘講起本地媳婦外地郎的異地姻緣時滔滔不絕。這麼多外地男士入粵徵婚,原因是什麼?李紅娘一語道破天機:本地女多男少,外地男士自然就成了香餑餑。據介紹,只要這位外地男士長相過得去,即使在廣州做上門女婿,女方也照樣欣然接納。

■外來靚妹嫁入未婚男減少

“廣東大齡未婚女士多,改革開放20年來,很多外來妹來廣東打工,然後就嫁在廣東了。”數十年研究廣東省婚姻問題的廣東省社科院副研究員關秀芳說,這一情況在廣東農村中很常見。

支持她這一論點的依據是,“廣東省進行第三次和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相比,大齡未婚男士的比率雖然一直呈增長趨勢,但實際人數增幅並不大,特別是農村大齡未婚男士的人數幾乎沒有改變;而大齡未婚女性無論比率還是實際人數,都明顯增加。”

■離異大齡女心理或需調適

從主觀上分析,35歲以上女士來徵婚的,不外乎是有過婚史或者沒有婚史兩種。對未婚的女士,其生活軌跡大都類似:大學畢業時已經二十三四歲,那時剛參加工 作,為了事業拼搏幾年,這樣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二十七八歲。這時候她們條件優越,因此不免過分挑揀,一不小心就超過30歲。

全國婚介行業協會副主任伍尚輝剖析說:“首先是來徵婚的男士似乎都已經形成了一種攀比的默契心理,比如50多歲的男士,就一定會要求女方的年齡在30歲左右。這一情勢不是婚介所能左右的。一旦有過婚史的35歲以上的女士,時常喜歡回憶過去的往事。這些都很難讓對方接受。”

七成未婚白領抱怨交友面窄:月入1.2萬元,長相酷似林青霞,不過,雖然今年已經34歲,在天河某IT公司工作的張小姐至今仍沒有找到另一半。她抱怨說:“每天除了面對電腦外,我就是吃飯睡覺,哪有時間交朋友?”

來自廣東省婦聯的一份調查顯示,廣東省未婚白領約150萬人,其中七成人認為自己遲遲不能結婚的原因主要是交友面窄,其中女性這一問題比男性更突出。

越是女強人越要求對方強:調查還顯示,學歷高、收入高、身材高的“三高”女性白領,已經成為新的難嫁人群。“她們幾乎都表示不能接受年齡‘女比男大’、 ‘女比男高’和‘女比男強’的非傳統模式。”該省婦聯有關負責人說,在他們組織的一次“白領談家”論壇上,一位38歲的女白領的發言,代表了這一部分人的 心態:“年齡他必須比我大,哪怕只大一天;身材他必須比我高,哪怕只高一釐米;能力他必須比我強,哪怕只多賺一分錢!”

■年齡差異不是婚戀障礙

“大齡女士徵婚難,其實從上世紀八十年初就開始出現了,不過每個時間段這個問題的原因不一樣。”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人口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關秀芳一直對廣東大齡女士婚姻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對這個問題,她有很多獨特的觀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1982年,全國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在這次普查中,和全國相比,廣東省出現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大齡未婚青年性比例失調,結婚難問題開始 顯現。當時廣東省30歲到49歲之間的未婚人口高達70萬,其中男的有66萬,女的只有4萬。當時是男的娶不到老婆的居多,嫁不出去的大齡女少。

當時廣州大齡女青年難嫁,主要是30多歲的未婚男青年特別少,未婚大齡男女的人數比率是1:4,這是“文革”留下的後遺症,這批大齡女青年很多上過山下過 鄉,回城後再找工作、讀書,從而錯過了最佳結婚年齡。當時團委、工會和婦聯等部門紛紛行動,以政府出面的方式,採取多種方法,幫助她們解決終身問題。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本世紀初以來,廣東大齡未婚青年居多的總體趨勢沒有變化,而未婚大齡女青年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未婚男士人數減少。主要是大量南下打工妹,在廣東找到了婆家。

關秀芳說:“經過20多年發展,大齡未婚男女性比例失調已經持續多年。現在我認為,大齡女士難嫁其實已經是一個社會現象。但是,它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為這一現象並沒有給社會帶來危害。因此,我認為男女雙方結合即使年齡相差20歲,也在一個正常範圍。”

據悉,鑒於珠三角地區大齡未婚女性人數增多、問題突出的趨勢,全國婚介協會已經和廣州、深圳和東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婚介所進行溝通,將會在下月舉行一次專門研討,主要討論如何解決大齡未婚女性的結婚難問題。(劉昕)
(責任編輯:郝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