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Sunday, August 28, 2005

這是婚姻選擇權的回歸?

2005-08-16 10:41:27
從“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到離婚如“跳槽”
這是婚姻選擇權的回歸?

“為什麼離婚?”
“生活太平淡,兩個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意思?!”
這樣的回答,即便在10多年前還都不可想象。如今,一種近乎不是理由的理由導致離婚正在蔓延並為人們所接受。在珠三角城市的離婚潮中,人們看待離婚者的眼光已很平靜。平靜的背後,是婚姻選擇權的回歸,也是人們對紛紜複雜世相的開放與冷眼旁觀。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是中國人幾千年的信條。離婚,對於雙方都是一種莫大的恥辱和傷害。解放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的工作、生活幾乎都被貼上了政治 標簽。作為人生大事,結婚和離婚同樣需要“組織的安排”。走上離婚之路的個體,不但聲譽受損,前途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即使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在老百姓的眼 裏,離婚仍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直到上世紀90年代,情況才開始改變,特別是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出台後,“結婚”還是“離婚”終於開始真正由當事人自 由取舍。在此背景下,離婚也如“跳槽”一樣,光明正大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中國式離婚》加速離婚潮?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尚,婚姻觀的變化同樣可以從每個時代的流行裏找到詳細的注腳。上世紀80年代,潘美辰一曲《我想有個家》,讓人心碎、傷感又感覺溫 暖,唱出了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對婚姻、家庭的渴望,對平靜回歸的渴望。家,是那個時代人們最心甘情願的負。隨後,一首《現代愛情故事》唱出了 經濟發展後人們心理的一種快速變化,“現代說永遠已經很傻”,愛情也如起伏的經濟,永恆的諾言再難讓人相信。去年,一部名為《中國式離婚》的電視劇在國內 熱播,那種“想離離不了”的心緒在眾多中年人心中掀起陣陣漣漪。而看過這部電視劇之後,不少想離未離的人則進一步加速了自己的決斷,尤其是年輕人,“死活 拖在一起,有什麼意思呢?”

離婚才是真正的回歸?
以人為本,是近年來一個頗為流行的詞彙。影射在社會上,人們對於離婚的看法也逐漸回歸其個人自由的本義,特別是隨著離婚手續的簡化,人們對於離婚的寬容性 也日益加大,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理由,隻要當事人雙方自我選擇,離婚再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很多人甚至都稱頌離婚者的勇敢和果斷,認為離婚是一種對 自由、平等更為積極的追求,它給了個體新生的機會。在社會的寬容心態下,一些本來心面子上不好看的人也漸漸放下心中的包袱,他們不再繼續委曲求全,而是 毅然選擇了離婚。

懵懵懂懂就“結”了就“離”了?
毫無疑問,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們的婚姻觀念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尤其是珠三角的一些城市,要愛情還是要面包,很多人選擇了後者。不少年輕人在選擇伴侶 時,都把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物化的東西放在了首位,而對於人品則相對忽略得多;或者,有些年輕人對愛情、婚姻看得很淡、很輕,懵懵懂懂就步入了婚姻的殿 堂,對於離婚也顯得毫不在乎。於是,當兩個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時,由於雙方婚前缺乏足夠的了解,物化的東西難以維持長久的生活,當日常瑣事引發矛盾、生活發 生變故時,脆弱的感情便經不起簡單的衝擊,一些小的矛盾便產生了激烈的反應,簡單的理由便導致雙方的分手。
“包二嬭”的結局只有離婚?
在傳統觀念中,珠三角的女性對於自己的丈夫有著很強的包容心。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在工作、生活中的獨立性日益顯現,也開始了對自己地位的抗爭。沒有了依 靠,她們自己照樣生活。沒有了舊的依靠,她們可以有新的選擇。溫順、賢惠的珠三角的妻子們開始不再容忍丈夫一些難以讓人接受的習慣、動作。出軌甚至“包二 嬭”的丈夫回到家中已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段時間的冷戰或者熱戰之後,局面還是沒有改觀乃至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雙方唯一的選擇就隻剩下了--離婚。

專家意見
廣東省家庭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柳明:
愛情是長久的過程 婚姻需要用心經營

婚姻究竟如何才能保持長久?在現代社會的物質誘惑下,許多婚姻都是建立在功利主義的基礎上,是在權衡雙方經濟、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因素之後決定的。這樣,雙 方就少了以前的“兩情相悅”,把“情”看得很淡薄。這樣的婚姻,自然很難保持長久。婚姻需要激情,更需要雙方去用心經營。

結婚不是單純追求感官快樂
從白頭偕老到“閃婚”再到“一夜情”,年輕人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在愛情婚戀觀上,越來越采取了比較開放、自我、隨意的態度,呈現出婚戀觀的價值多元化和情愛關係形式的多樣化。
很多年輕人沒有信仰,一味地追求感官上的快樂。這一代年輕人不希望有人用婚姻來綁住自己,但在現實的社會中又害怕孤獨,想找個人來依靠,同時為了滿足某些 需要,很多人選擇了同居。同居不需要涉及任何財產問題,沒有太多的顧慮,喜歡就在一起,不喜歡就分開。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婚姻,自然很難有比較美滿的結 果。如果雙方選擇在一起,就要以非常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婚姻不是兒戲。

夫妻不能及時化解矛盾才可怕
結了婚自然就過起了瑣碎的生活,夫妻雙方自然會產生一些矛盾。產生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雙方不能很好地及時進行溝通化解矛盾。
現在的年輕人隻知道“被愛很幸福、愛人也很幸福”,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愛。男女雙方要自尊、自重、自愛,對他人、對家庭要有責任感,只有這樣,婚姻才能幸 福。沒有物質基礎的婚姻是不穩固的,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要弄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什麼是最重要的,以及自己在社會、在家庭的地位。婚姻是靠責任來 維繫的,如果進入婚姻家庭中的年輕人不會處理從激情到責任的心理轉變,錯把婚姻當激情,就很容易草率離婚。新婚夫婦發生衝突,要學會面對和溝通,要建立一 個良好的解決衝突的行為模式。

愛情要為對方作出永久的犧牲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但是這些昔日的“小皇帝(公主)”,對社會、對家庭、對他人的責任感普遍不強,大家都習慣了以 “我”為中心。他們處理家庭關係的能力較差,任性、怕吃苦、承受能力差。他們一旦把對父母和金錢的依賴帶入婚姻家庭生活中,稍有矛盾、衝突便會出現情感危 機。婚後處理問題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不強,往往會把衝突上昇到離婚的程度。他們對自己要求太少,對他人要求則太多,沒有學會要怎麼對待家庭、配偶。
婚姻是需要經營的,也是需要學習的。真正能為對方的利益願意作出永久的犧牲,那才是永恆的愛情。人們在苦苦求索愛情,卻不願在愛情上投入諸如在學業上投入的精力,其實愛情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幸福的家庭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可能的。

婚戀觀演變
【上世紀70年代】
《毛澤東選集》當禮物

人物:梁伯和肖姨,60多歲
結婚時間:1970年春節
婚戀觀:要談就要談到底,要結婚就要白頭偕老
在梁伯向筆者講述他們的羅曼史時,肖姨笑盈盈地從房子裏拿出了她珍藏多年的由廣州市東山區東湖街革命委員會簽發的結婚證書。一張約32開的紅紙,封面上醒 目地印著毛主席的頭像,下面寫著“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封二上則是“最高指示: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梁伯是湖南人,上世紀60年代隻身到廣州當兵。一次回家探親,很偶然地見到由肖姨抄寫的革命總結,“這女同志的字像男同志的一樣”。經朋友介紹認識之後, 27歲的梁伯和21歲的肖姨認認真真地談了一個下午,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要談就要談到底,要結婚就要白頭偕老。經過兩年的鴻雁傳情之後,1970年的春 節,在征求了組織的調查同意後,兩人最終喜結連理。
大年三十晚上,梁伯花了19.4元買了些香煙、花生、水果就在部隊的飯堂“宴請”了30多個戰友,就算是婚禮了。先是領導講話,然後就是大家齊唱革命歌 曲。沒有結婚禮服,穿的都是舊衣服,連相都沒照。之後,梁伯在南方大廈花了30元買了一個皮箱連著《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一並送給肖姨,當作是結 婚禮物。
結婚35年,老兩口從沒吵過一次架,從沒傷過對方一次心。肖姨說,過日子嘛,寬容些,忍耐點,就這樣過來了。梁伯說,夫妻間要有牢固的思想和感情基礎,這樣才能長久。
生活是平淡的,也是難忘的。肖姨說,“他股骨頭壞死那會兒,我是一輩子都忘不了”。1987年的某一天,梁伯出去買東西,被電單車撞了一下後就站不起來 了,醫生診斷為股骨頭壞死。整整4年,梁伯都是拄著枴杖。因為行動不便,梁伯便在辦公室吃、睡、辦公。肖姨一邊上班,一邊照看兩個孩子,還要為梁伯四處求 醫問藥,所有苦痛都一個人扛著。中午肖姨就去外面為梁伯抓藥,晚上便將熬了一天的藥送到梁伯辦公室,4年來從未間斷。梁伯說,她忍受力很強,當時那麼苦, 她都沒有向她單位的領導反映過,大家都不知道。
走時,在房間的牆上,筆者看到了兩老的婚紗照,梁伯英俊瀟灑,肖姨小鳥依人。肖姨笑著說,那是2003年她在超級市場叫人用電腦合成的。

【上世紀80年代】
兒子出生挽救“出軌”家庭
人物:何先生,45歲;何太太,42歲
結婚時間:1986年春節
婚戀觀:相互理解讓婚姻更加幸福
1986年,何先生和太太結婚,孩子今年剛考上大學。用何先生的話說,80年代是一個純真的年代,那時候的婚禮,是人生中真正的大日子。何先生看中的是何太太的溫柔賢淑,何太太則看中了何先生的精明能幹。
結婚後,兩口子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幸福而甜蜜的日子。可老公長期在外地做生意,兒子也要讀小學了,一到晚上何太太獨自面對著一張大床,心中就很不是滋味。相伴著“七年之癢”,婚姻的裂縫出現了。
何太太說,“當時也是年輕,他三天兩頭地往外跑,根本沒時間顧及我和兒子,我不開心的時候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就這樣,何太太發展起了一段“婚外戀”, 持續了大概一年多,最終被何先生發現了。何先生一氣之下三個月沒回家,“當時感覺她已經從我心裏的房間走開了,心很痛……”
兩人後來為什麼沒離婚呢?何先生說,雖然那會“離婚”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可他是個執著的男人。就在危機很嚴重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出生了。這個家變得更 充實和富足,他也心滿意足。“那段日子是我們最幸福的時期,我至今都不願意放棄她,就是因為她給過我、給過我們這個家幸福的感覺。”
何太被何先生感動了,她決定改過自新,重新為兒子和丈夫營造溫馨的家庭。兩人將心比心地好好地談了一次,為了家庭,為了兒子,兩人決定卸下思想包袱,讓昔日的幸福重新回到這個有過變故的家庭,這種幸福比之前的幸福更加值得珍惜。
筆者臨走時,何先生說,兩個人過日子,要在一起這麼長的時間,誰能沒個錯,難免也會有厭倦,但要分清楚,什麼才是長久的,什麼才是重要的。既然現實已經襬在眼前了,你能做的,就唯有去接受它,包容它。

【上世紀90年代】
婚姻有運氣的成分
人物:阿輝,35歲;小巫,31歲
結婚時間:1997年
婚戀觀:婚姻幸福是靠自己創造
阿輝始終認為自己和小巫會結婚生子有一些緣分,有一些運氣。
阿輝和小巫是在一次朋友聚會時相識的,第一眼有沒有擦出火花,到現在兩人都說不清楚。但阿輝很明白,在後來的相處中,自己對小巫認識越多喜歡越多。一年後,阿輝對小巫發起了攻勢。
拍拖4年後,兩人走進了結婚禮堂。雖然在婚禮上被親朋好友鬧得夠嗆,但阿輝感覺很幸福。拍拖的時候小巫年齡比較小,脾氣不是很好,雖然阿輝總是包容著小 巫,從來沒感覺到疲累或想過放棄,但曾想過小巫也許並不是很愛自己。所以,當小巫答應阿輝的求婚時,阿輝認定了自己的婚姻有運氣的成分。
問起婚後的生活,阿輝一臉得意地笑著說:“她瘦了,我胖了。她脾氣越來越好,我性格越來越開朗。”
“男人心目中的愛情,都和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差不多,找個像林黛玉一樣有情趣、情投意合的人拍拖,找個像薛寶釵那樣能幹的人結婚。我現在差不多是兩者皆得 了,隻要有心,林黛玉也可以成為薛寶釵。”阿輝說,對現在的婚姻,小巫覺得還不夠浪漫,但自己覺得挺滿意。小巫偶有怨言的時候,自己就會主動去和小巫談 心。
“其實沒有什麼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婚姻差距,人總是好高騖遠,我們不要去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多體諒一點對方,少要求一點對方,生活就可以幸福美滿。”
阿輝說,除了變心,兩個人一定不會說到“離婚”。在阿輝心目中,兩個人走在一起,有運氣,有緣分,無論發生什麼事,沒有什麼不可以諒解的。婚姻的耕耘和經營很重要。“我也聽身邊的朋友說到過離婚,說什麼不可以溝通,說什麼觀念分歧,這些都是虛的。”
阿輝認為,兩個人本來就是來自不同的世界,既然走到了一起,就要承認對方有不同的空間,然後在相處中互相做一些妥協和讓步,並尋找共同的,可以接受的東 西,進而理解對方。“就好像她開始覺得我不夠浪漫,但在溝通交流相處中,我們最後所追求的是平靜生活的價值觀。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又有溝通和交流保駕護 航,我們就可以一起過一輩子。”

〔近兩年〕
愛情、功利和性三分天下
人物:高燦,25歲
結婚時間:去年國慶
婚戀觀:“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25歲的高燦是土生土長的深圳人,3年前畢業於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現任職於某政府職能部門,是個具有舞蹈氣質的女性。去年,她在眾人的驚呼中早早地“拉埋 天窗”,但對象不是讀書時和她熱戀過的幾位“男友”,而是與之家境相當的本地人。
“不包括和我老公這段,我拍過三次拖,都是和同學。初中是第一次,感覺很青澀,隻是拉拉手什麼的;高三時的那次也許是學習壓力大,戀得比較瘋狂,還逃過 課,有些發洩情緒;大學這次雙方都愛得很深,當時都打算和他一畢業就結婚,但是最後他為了出國,跟人辦了‘假結婚’走了,走的前一天才告訴我。”
高燦不願意多談過往的幾段感情,但也不認為有什麼損失和不妥:“戀愛是為婚姻做準備,但並不一定要通向婚姻。經歷過幾段感情,心態上成熟不少,估計能讓婚姻成功率更高。”
“現在的老公是在父母安排下‘相親’認識的,他大我4歲,是媽媽一個同事的兒子,兩家家境相當,比起以前的男友們,他顯得更成熟和包容,挺有安全感的。所以平穩接觸半年後,就決定結婚了。”說這番話時,高燦要筆者不要見笑,“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比子女更著急這種事”。
她還表示,並非刻意追求“門當戶對”,隻是為了省去今後現實中可能會遇見的許多麻煩。畢竟學生時代拍拖,單純得只有感情,但決定走進婚姻時,除了感情,經 濟基礎、事業動力和對方的潛力等因素都會列入考慮的範疇。“大學裏看過一本書,說‘正常婚姻由三部分組成,1/3是愛情,1/3是功利,1/3是性’,我 很認同,在深圳這樣的社會,一開始就有個穩定的基礎更容易保護愛情和婚姻,人不現實不行。”
專題策劃、統籌:畢式明
專題撰文:畢式明 楊亞軍 王敏 郭文君 張瑋
劉晚姣 梁萍萍 王宇 朱禎
報眉設計:曹琪偉

圖:
美好的婚姻人人嚮往。但天長地久的愛情和婚姻更需要夫妻雙方一生的努力。 資料圖片
離婚最致命的導火索
被訪者資料:男,25人(30歲以下,10人;31-40歲,10人;41歲以上,5人)女,25人(30歲以下,9人;31-40歲,12人;41歲以上,4人) 制圖:曹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