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Sunday, September 18, 2005

大學生被批形象萎靡

大學生被批形象萎靡
談戀愛為生理排孤寂 生活奢侈

【大 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社會公眾對於大學生的期望很高,但對大學生的印象卻相當糟糕!北京最新一份民調顯示,接近半數民眾認為大學生「精神萎靡不 振」,且生活奢侈;此外,近9成的人認為大學生談戀愛並非出於真愛,大多數人認為是出於「生理、心理需要」、「排遣孤獨」才談戀愛的。

《北京青年報》報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公布「當代中國大學生公眾形象調查」報告,在大學生心理狀況上,有46.6%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大學生有「精神萎靡不 振」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一成的人認為目前大學生確實存在「自殺傾向」,而有51.4%的受訪者將這些問題歸咎於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過大」。
在熱門的大學生戀愛話題中,只有11.2%的人認為大學生談戀愛是出於真誠相愛,多達34.3%認為是出於「生理、心理需要」, 21.6%的人認為大學生談戀愛只是出於「排遣孤獨」。
報告中指出,雖然中國社會開放腳步加快,但大部分公眾仍反對大學生戀愛,主要理由在於怕他們影響學習,再者是大學情侶能修成正果,走進婚姻殿堂的微乎其微。








學習敷衍了事
社會對於大學生的「學習狀況」也不敢苟同,覺得大學生學習態度非常好的只有 8.5%,但覺得「態度一般,敷衍了事」的高達38.8%。
此外,在北京民眾的眼裡,大學生族群幾乎沒有貧困的跡象,相反的,每個月約台幣2000元到3200元的「適度消費」,與每個月台幣3200元以上略顯奢侈的「高消費」,成為社會公眾認知的主流。
這份報告是今年7月至8月間在北京市進行,受訪者包括官員、企業職工、中學學生、教師、退休人員等,共回收534份有效問卷,主要針對大眾對於大學生的經濟狀況、心理狀況、情感生活、學習狀況、道德狀況及對父母的基本態度的主觀印象。

學者:評價苛
主 導這份調查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德平表示,社會公眾對大學生期望比一般青年要高得多,因此公眾評價也較為苛刻,但這份調查也適度反 映目前大學生的一些問題,如大學生的愛情觀、金錢觀都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形象也不樂觀,這與上世紀70年代中國大學生發憤苦讀的形象, 表現出巨大的反差。

------------
調查顯示﹕公眾對大學生評價下降 稱其萎靡不振

  中新網9月16日電北京青年報報道﹐在“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大學生”高端論壇上﹐“當代中國大學生公眾形象調查”項目組首次向社會公布了調查結果﹐社會 公眾對當代大學生的評價很不理想。“大學生作為職業學習者﹐社會期望相對比一般的同齡青年群體要高得多﹐公眾評價標准的苛刻程度通常會比較高。”中國青年 政治學院(以下簡稱“中青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德平博士這樣解釋個中原因。

  這項調查是由中青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實施的。今年7月~8月間﹐該調查項目組在北京市部分城區的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面向服務業人員﹑企事業單位職工 ﹑行政部門管理人員﹑中學生﹑中學教師﹑離退休人員等社會群體發放了問卷。據悉﹐項目組此次公布調查結果是為了紀念中青院建校20周年。

  絕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精神萎靡不振”

  調查發現﹐社會公眾對月消費在300元以下貧困層次的大學生﹐明顯認知不足。也就是說﹐在北京﹐大學生群體在社會上展示的形象幾乎沒有貧困的跡象。相反﹐富足的適度消費(月消費500元~800元)與略顯奢侈的高消費(月消費800元以上)成為社會公眾認知的主流。

  絕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目前的主要心理問題是“精神萎靡不振”。

  有10%左右的調查對象認為目前大學生存在“自殺傾向”。至于造成這類心理問題的原因﹐一半以上的調查對象將其歸咎于“就業壓力過大”。盧德平分析﹐ 隨著大眾教育時代的來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被社會各階層廣泛認知。這為發動社會力量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題提供了一定的社會輿論基礎。但同時也應該看 到﹐社會輿論的壓力與大學生群體對優勢就業崗位近乎急功近利的期待﹐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高校辦學的短期化﹑市場化﹐從而不同程度地淡化培養有長久發展潛 力的優秀人才這一大學的傳統功能。

  調查還發現﹐對目前大學生心理狀況持悲觀態度的人群主要是“中學教師”。盧德平認為﹐這個群體是從自身職業經歷為出發點進行判斷的。因為“大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中學階段”。

  對大學生學習態度的社會評價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較好﹐能認真完成作業”的百分比(41.7%)與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一般﹐ 敷衍了事”的比例(38.8%)基本接近﹐居于各選項百分比排序的第一﹑二位。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非常好”的比例則只有8.5%。總體講﹐對于大學生學 習態度持積極評價的比例和持消極評價的比例基本持平。由此可以看出﹐公眾對當下大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精神的評價不太樂觀。

  公眾對校園愛情濃度純度不樂觀 中學生最支持大學生談戀愛

  大學生戀愛是人們喜歡議論的話題﹐本次調查也不例外。

  盧德平指出﹐從改革開放初期大學生戀愛的隱蔽狀態到目前公開或半公開的狀況﹐體現了社會和學校管理層對于大學生戀愛越來越傾向于寬容和理解。但對于大 學生戀愛中的愛情濃度和純度﹐本次調查並未提供特別樂觀的結果。從總體調查結果看﹐調查對象中只有11.2%的人認為目前大學生談戀愛是出于真誠相愛﹐而 認為是出于“生理﹑心理需要”﹑“排遣孤獨”﹑“大家談﹐隨大流”的分別佔一定比例。

  公眾反對大學生戀愛的主要理由集中在兩點﹕一是影響學習﹔二是成功率太低﹐大學情侶能修成正果走進婚姻殿堂的微乎其微。但中學生(15歲~18歲)這 個群體卻非常支持大學生談戀愛﹐而且對大學生未來感情的走向相當樂觀。盧德平認為這說明當下的中學生面臨著和大學生同樣的問題﹐不少人也處于戀愛狀態﹐他 們是在以支持大學生戀愛“向社會爭取最大的戀愛話語權”。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各種有悖于公共道德或社會倫理規范的行為中﹐大學生在公共場合“情侶之間的動作過于親密”被視為最普遍﹑最典型的負面表現。當然 ﹐在公共場合有這種表現的青年群體並不限于大學生。而差別就在于﹐社會公眾對大學生群體公共場合負面表現的評價往往與對大學生群體較高的社會期望聯系在一 起。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大學生群體所肩負的相對重要的社會使命﹐也使之和一般的社會青年群體之間有區別﹐因此所面對的道德律令在標准上有所不同。

  經過十幾年的變遷﹐大學生的追求從道德自我完善轉型為商業成功

  與高考制度恢復後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學生發憤苦讀﹐社會評價普遍較高相對比﹐上世紀90年代後的大學生群體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確實表現出巨大的反 差。“大學生的公共形象大致呈現三個軌跡”﹐中青院的李江英老師介紹﹕第一﹐從精英到大眾的轉變﹔第二﹐從純粹的精神追求到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傾向的轉變 ﹐大學生群體現在不能超脫于享樂主義的影響﹐物質欲望超過了實際的消費能力﹐所以在公眾看來﹐大學生從精神跌到物質﹐是完全符合邏輯的﹔第三是從追求道德 上的自我完善到遭遇誠信危機。

  經過十幾年的變遷﹐大學生的追求從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轉型為商業的成功﹐所以“大學生在公眾中的形象已經跌到20年的最低點”。但李江英老師認為﹐大學 生的公共形象會隨著大學生社會價值的變化而變化﹐其精英意識逐漸過渡到大眾思維﹐對于這個群體﹐公眾應持理解和寬容的態度。“社會公眾確實對當代大學生的 評價不很理想﹐但是並不等于現在的大學生不如以前的大學生了。”盧德平這麼說。“過去大學生和現在的大學生角色轉化很多﹐這種狀況下﹐大學生是否還是天之 驕子呢﹖”中青院常務副院長陸士楨問。而事實是﹐對于這種變化﹐“大學生和社會都很難認知”﹐這也造成了大學生本身主觀狀態和社會評價之間存在特別大的差 距。

  對于這種認知偏差﹐大學生應該如何面對呢﹖盧德平說﹐“大學生引領社會和適應社會是一個悖論。但面對社會評價﹐你們要客觀地分析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多了解一些以前大學生的生存歷史﹐看看彼此的差距到底在什麼地方。現在大學生在職業化的趨勢裡﹐要有歷史意識﹐不能丟掉傳統社會對于大學生社會使命的要 求。 (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