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News

cutting some news for collection.

Tuesday, October 25, 2005

華盛頓觀察:走向晚婚 美國的婚姻地圖差異巨大

  美國人口統計署在2005年10月11日公佈了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美國人的婚姻習慣存在強烈的地區差異。東北部的夫婦們奏響婚禮進行曲的年齡比其他地方的年輕人要晚,中南部的猶他州則是早婚的先鋒。同時,美國南方人是最不願意在沒有“結婚證”的情況下住在一起的。

  “晚婚和美國人教育程度的提高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同時,婚前同居的普遍也讓人們將婚姻推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錢震超在接受《華盛頓觀察》週刊的採訪時說,“還有,身處‘紅色州’或是‘藍色州’對你的婚姻觀也有影響。”

  作為華裔學者,錢震超比較道:“我肯定中國有類似的晚婚狀況。但與美國相比,它有兩個不同點。中國的同居現象沒有美國那麼普遍,即使一直在增加當中;另外,家庭的影響力雖然在減弱,但中國的家庭觀還是比美國人要強。”

  結婚年齡也有“紅”“藍”之分

  “今天,美國男性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6.7歲,而女性為25.1歲,比10年前均晚了將近一歲。”美國人口統計署生育和家庭統計科主任馬丁·奧康奈爾(Martin O’Connell)說。

  幾乎在美國每一個州,男性都沒有女性那麼著急結婚。以至於女同胞們抱怨道:美國男人結婚太晚了,特別是那些高學歷的。這種趨勢導致更多的女性獨身,或不得不在生育年齡過去之後才披上婚紗。

  但錢震超並不認為晚婚是“男人的錯”:“目前,美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中,女性已經超過了男性。這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畢業後自然不會馬上結婚,而是把找工作放在第一位,因此無形中推遲了婚齡。從20世紀40、50年代到今天,美國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婚齡差一直都是在2歲左右,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相比於性別差異,區域差異則是顯而易見的。東北部和沿海地區的美國人要比中西部、西部和南部的人更傾向於晚婚。在紐約、新澤西、康涅狄格和麻塞諸塞各州,男性的第一次結婚年齡的中值為29歲,而女性為26或27歲,比內陸的阿肯色、愛達荷、肯塔基、俄克拉荷馬和猶他諸州要晚上四歲。如果以紅藍分界,自由派勢力較大的加州、伊利諾伊、密歇根、明尼蘇達和威斯康星的情況都符合“東北模式”,流行晚婚。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覺得‘紅’、‘藍’州的婚姻觀之分是有道理的,但並不能絕對地說,所有晚婚的人都來自‘藍色州’,而‘紅色州’的人結婚年齡就早。”錢震超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總體而言,住在“紅色州”的美國人信教的更多,家庭的控制多,流動性則更少。”

  所謂流動性少,錢震超舉了這樣的例子,“對中南部的猶他州而言,喜歡到外面闖蕩的人可能早就去了大城市,而該州地處偏僻,外面的人一般不太會大舉遷移到此。於是,這裡人口移出的人口要大於移入的,居民多是世代居住於此。他們的親朋好友都在這裡,家庭聯繫強,子女受父母的影響也大,很容易導致結婚年齡相對偏早。”

  “宗教對於早婚的影響一直都存在,但是人口署在調查婚姻狀況時,往往不牽扯這一項,讓我們很難評估二者的直接聯繫。”他解釋道。

  一年前布希總統競選連任時,美國的“紅色州”居功不小。他們高舉自己的保守旗幟呼應了布希堅定的右翼思想,以至於美國呈現出一派“右傾”的局面。然而,提倡家庭觀的保守派們並沒能擋住年輕人晚婚的步伐。從全國的婚姻走勢來看,美國人自1970年以來結婚年齡就開始不斷推遲,只是中西部沒有美國東北部和兩大海岸來得明顯罷了。

  未婚同居普遍了

  在美國,沒有哪的年輕人比猶他州的夫婦更願意早婚了。那裏的平均結婚年齡是女性21.9歲,男性23.9歲。在“晚婚主義”流行的東海岸,尤其是首都華盛頓,青年男女平均要等到30歲時,才履行這樁終身大事。

  “大城市都傾向於晚婚。”錢震超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主要的原因首先是教育。大都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多,更注重自己的事業發展,因此,談婚論嫁的時間就被拖延。其次,大城市的年輕人更有脫離家庭和父母的約束,自主生活的願望,有更多的人婚前同居。對他們而言,同居有婚姻的所有好處,卻不需要履行長期的承諾,也不必將彼此的家庭和朋友捲入其中。”

  事實是,美國東北部和西部的同居家庭比例要比南方高。東北角的緬因州是全國未婚同居比例最高的地區,7.3%的家庭是由沒領結婚證的情侶組成。中南部的阿拉巴馬則以3%的比例排在這一名單的最後,可說是美國婚姻觀十分保守的一個州。

  火努魯魯的新婚夫婦斯戴西和安孫·薩拖-蘇吉摩托(Anson Sugimoto)今年都是28歲。他們晚婚的原因是希望能在喜結連理之前雙雙在夏曼納德大學(Chaminade University)拿到碩士學位。結婚之前,他們已經同居了三年。

  “我們兩人都只是想確定對方是否適合自己。婚姻總是我們的話題,我們經歷了整個繁瑣的婚禮準備過程,唯一等待的就是畢業證。這也可以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計劃婚禮。”持有心理諮詢碩士學位的戴西說。有意思的是,她丈夫的碩士專業正是婚姻和家庭治療。

  基於此,負責這項調查的人口署研究員簡·戴(Jane Dye)說:“在晚婚的流行趨勢中,我們很想知道,是否因為人們獨身的時間增長,或是和一直和戀人住在一起,因此結婚時間被推後。我們已經發現,在晚婚州,未婚同居的家庭比例更高。也許這說明,人們走到一起的年齡並沒有什麼改變,改變的只是結婚的時間。”

  錢震超同意這樣的說法,並補充道,“同居往往是社會走向發達的一個副產品。西歐的同居比例──如瑞典──比美國還高。當同居仍是社會一小部分人的行為時,我們的研究成果表明,同居後再結婚的夫婦離婚比例更高。但你並不能說這是個必然現象,如果當同居成為社會上大部分人的婚前選擇,成為人們自然而然要走的一步時,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除此之外,各州在青少年的生育率上差異也很明顯。在紐約、新澤西和麻塞諸塞州,只有5%的新生兒母親是十幾歲的少女。而在內陸的路尼斯安娜、佐之亞、阿肯色、密西西比、新墨西哥等州,比例則高達10%以上。

  “晚婚必然導致晚育的趨勢。長期下來,對於整個社會的老齡化和人口減少都有影響。”錢震超將眼光放遠,“但社會發展並不是直線前進的,也許當這股潮流發展到某一時刻,趨勢會發生一些改變。這一點對我們來說,總是個未知數。”